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第一實驗小學展覽路分校(簡稱:洛龍區一實小展覽路分校)成立近3年來,學校依托優美環境與完善設施,扎根河洛文化沃土。該校傳承“一實小” 二十年辦學底蘊,秉持“良好習慣,美好人生”校訓,踐行“教育即培養習慣”理念,立足地域特色開展育人工作。通過“一班一主題,一班一特色”班級建設,學校構建“小研學 大思政”教育生態,著重培育學生家鄉文化認知,讓學生在習慣養成中增強文化自信,創新打造地域特色育人模式。
文化育人:打造地域傳承新范式
洛龍區一實小展覽路分校立足文化依托和實踐抓手,推動學校發展行穩致遠。該校依托洛陽十三朝古都、華夏文明發祥地的深厚底蘊,以 “一班一主題” 構建育人體系,通過研學、文化重構、成果展示等路徑,形成 “文化認知—實踐創新—社會傳播” 育人閉環,為地域文化傳承提供實踐范式。
此外,學校還以“挖掘—定位—實踐—傳播”為育人鏈條,將“一班一品”活動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通過“行走展覽,品讀洛陽”系列實踐,實現從文化認知到實踐創新的教育轉化。
文化筑基:構建地域文化育人體系
洛龍區一實小展覽路分校以洛陽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為依托,立足育人宗旨,以洛陽地域文化為核心創新辦學理念,為 “一班一品” 建設錨定方向;由德育處統籌規劃課程框架與實施路徑,組織教師團隊與地方文化專家協同合作,深入研究洛陽歷史、地理、民俗資料,系統梳理龍門石窟藝術、牡丹文化、白馬寺文化、水席飲食文化等經典元素,構建起 “挖掘資源 — 定位品牌 — 設計課程” 的完整育人鏈條,形成 “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 的文化育人新生態。
該校各班級依據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及教師專業特長,從已挖掘的地域文化中篩選主題,精準定位班級文化品牌。比如,低年級班級結合學生活潑好動的特性,選擇 “洛陽非遺剪紙” 主題,并設計了了解剪紙歷史與文化、剪紙技藝入門等課程;還有以 “龍門石窟的藝術魅力” 為主題的班級,設計了涵蓋石窟歷史講解、石刻藝術欣賞以及石窟保護宣傳等多方面的課程內容。與此同時,學校還挖掘洛陽博物館館藏文物故事以及非遺剪紙技藝,通過文物解析、工藝實踐等形式,將特色文化轉化為課程資源,以此夯實 “一班一品” 課程素材基礎,賦能班級文化品牌多元發展。
正是通過多樣化的課程設計,洛龍區一實小展覽路分校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深入領略洛陽地域文化的內涵與魅力,確保文化育人理念在班級層面的精準落地。
實踐創新:打造三維育人實施路徑
行走課堂:研學實踐深化文化認同。在洛龍區一實小展覽路分校校內,各班以洛陽特色為核心打造班級文化:龍門石窟主題班設佛像雕刻藝術墻,小小講解員講述千年神韻;白馬寺、應天門主題班用手繪建筑模型裝點教室,介紹古建精妙;洛陽博物館主題班布置文物展示角,分享藏品傳奇。跨班參觀學習與多元課程,讓學生浸潤于洛陽歷史人文,播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2024年暑期,“‘展’錦繡洛陽,‘覽’盛世風華”研學活動以班級文化為起點,學生化身“小小家鄉推介官”。學生們走出校園,在龍門石窟、定鼎門、二里頭博物館等實地,將課堂知識轉化為生動講解,并拍攝短視頻,形成“校內學習—實地鏈接—創意輸出”閉環,以視頻集傳遞洛陽文化魅力。
思維可視化:重構班級文化空間。在“思維可視化”理念指導下,各班以洛陽文化實踐成果為基礎,用思維導圖梳理十三朝古都變遷、名勝古跡、特色美食等知識。這些導圖成為班級文化空間的“骨架”,主題墻依此分區展示作品,學生通過輪崗講解,推動班級文化從零散向系統升級,構建 “學—思—創—講”育人模式。
成果展演:多維呈現育人成效。在第二屆“文化傳承?創新表達” 成果展上,學校采用“靜態 + 動態”形式,靜態展區陳列思維導圖、手繪作品,動態展演開展剪紙、模型搭建等互動體驗。“家校社”協同參與,增強學生文化傳播使命感,全面展現育人成果。
育人成效:創新傳統文化傳承范式
通過“1+X”育人模式實踐,洛龍區一實小展覽路分校實現三大突破性進展:構建地域文化育人轉化機制,學校將牡丹文化、應天門建筑形制等文化元素系統轉化為“課程研發—實踐體驗—成果展示”的一體化育人路徑。如,牡丹文化班開發“詩詞賞析—繪畫創作—種植實踐—文創設計”課程鏈,學生不僅完成牡丹主題詩詞手賬,為下一步在校園開辟“種植園”實現從文化認知到實踐轉化完成閉環奠定基礎。
激活班級文化個性生長點,學校各班級在主題實踐中衍生出特色文化載體。以孟津剪紙主題班為例,教師組織發起 “非遺傳承小使者” 活動,帶領學生開發剪紙紋樣與文物元素融合的社團課程;應天門文化班則組建 “隋唐建筑研學小組”,借助搭建模型還原應天門斗拱結構。
培育文化傳承主體意識,學校通過“小小家鄉推介官”品牌活動構建傳播矩陣。2024年12月,學生們參加 “行走展覽,品讀洛陽——小小家鄉推介官” 風采大賽。他們在班主任的輔導下,以生動故事分享見聞感悟,品讀洛陽文化精髓,比賽經班級選拔,在校級舞臺角逐“金牌推介官”,成為傳播洛陽魅力的“家鄉代言人”,形成“校園實踐—社會傳播”的文化輻射效應。
未來展望:深化特色辦學內涵
從兩年前起,洛龍區一實小展覽路分校就積極開展特色辦學實踐,以 “文化育人、特色強校” 為目標,持續推進 “行走展覽 品讀洛陽”一班一品項目。這一實踐讓河洛文化在校園中逐漸煥發生機,學生們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不斷加深對地域文化的認知與熱愛。
在深耕細作的探索實踐中,該校以河洛文化為根脈的育人實踐與國家及地方教育導向,正形成同頻共振的理想圖景。
今年6月,洛陽教育局主要負責同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聚焦立德樹人,厚植傳統文化根脈……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打造‘走讀洛城’思政金課,讓中小學生走進歷史文化遺產地,尋溯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這些為學校持續深耕地域文化教育,提供了根本方向。
洛龍區一實小展覽路分校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以‘一班一品’項目為重要抓手,積極探索‘AI科技+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進一步拓展項目的廣度與深度。我們不僅要成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堅定守護者,更要成為 ‘從小樹立文化自信’的積極踐行者,為基礎教育階段的特色辦學提供實踐樣本,努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洛陽市洛龍區一實小展覽路分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蔡攀科)
【編輯 瀅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