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載春秋,八千里云月。藝術名家楊曉陽40年間持續畫下對絲路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將時間與地理維度的跨越沉淀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創作循環,匯聚成近日亮相上海海派藝術館的“絲綢之路——楊曉陽絲路四十年美術創作暨文獻展(上海)”。此次展覽是楊曉陽先生藝術生涯中沉淀四十載的深情回眸,同時也推開了一扇領略絲路魅力,對話當代藝術血液的思考之窗。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海派藝術館館長李磊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楊曉陽是劉文西開創的“黃土畫派”的繼承者與開拓者,他不僅繼承了“黃土畫派”的醇厚筆墨,更將其與中國傳統的圖像視覺及西方當代的多元構成相融合,形成獨特的視覺樣式。此次展覽來到上海海派藝術館,將楊曉陽40年的藝術創作成果小結在這里進行一次規模宏大的系統展示,對上海文化藝術建設、海派藝術發展提供了鼎力支持。
《太宗納諫》,2016
長安古道之蒼茫,西域無垠之綠洲,無一不是藝術家赤子心的體現。展覽以主題探索、丹青意蘊、生活寫生、水墨精神四大板塊,讓觀眾感受這種創作的誠意。楊曉陽今年的新作《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系列此次在上海首次亮相,以超尺幅的水墨裝置重構絲路人文圖譜。現場巨幅作品環繞展廳,無論是主題探索中《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的解構性的視覺沖擊,還是《苦水社火》細密繁雜的民俗氣象、生活寫生中一組組截然不同的城市描繪,均表露出其扎根文化而訴諸新語的藝術哲學。
《阿房宮賦》,1986
自1985年到2025年,楊曉陽將一次偶然動議的絲路騎行演變為一場持久的藝術宿命。從寫實與寫意的轉化,到煥然一新的水墨精神的描繪,從早期目標明確的構思,到后期無意識的自然表達,四十年間,楊曉陽的創作圍繞著“絲綢之路”這一文化概念而持續展開。在這一主題上,其創作觀念的革新、創作工具的改變、創作角度的變幻,深度融合了“一帶一路”歷史與當代的視野。
《沙漠夜宿》,2004
“絲綢之路”不僅是楊曉陽的創作源泉,更是一份情感與精神的寄托,在其藝術創作的探索與反思的過程中,體現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理念乃至時代變革的洞察。
《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系列,2025
無論始于西安、終于羅馬的古絲綢之路,還是現當代有了更多新力量的新絲綢之路,都是東西方文明對話的堅固橋梁。楊曉陽四十年來,用畫筆將絲路這一無比豐富的文化寶藏鑄成一把鑰匙——交于后來者開啟“人類無止之境”的大門。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曾成鋼認為,楊曉陽的“大寫意”深刻體現了我們本土的文化自信。這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從全球語境中去看“大寫意”,實際是一種文化立場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們應當逐漸回歸到中華民族自己的文脈上,這是我們今天文化自信的重要根源與底氣。”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指出,“絲綢之路”是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象征。楊曉陽的作品不僅是個人藝術語言的凝練,更是千年絲路文明的當代回響。
展覽開幕式上,楊曉陽精心挑選了作品《松風圖》《母子情深》作品捐贈給上海海派藝術館。這不僅是一份代表友誼長存的珍貴禮物,也對海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重要意義。此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3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