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公布的國務院審計工作報告,央國企有什么重點問題?
2025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布審計工作報告,公布《國務院關于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一、央國企要接受國家審計
國有企業審計工作分為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國家審計署每年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報告中央預算執行和其它財政收支情況,國有資本經營是重要的一塊。國有企業審計是以財務審計為基礎,對企業運營管理開展的綜合監督評價體系。其核心內容包括財務數據真實性審核、企業治理結構評估以及社會經濟效益分析,強調在確保資產安全的基礎上推動深化改革。基于國企改革和國有金融資本高質量發展的印證,更需重視解決好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當然也是學界需要研究和關注的問題。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為整合審計監督力量、增強監管效能,將國家發改委的重大項目稽查、財政部的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監督檢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和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的職責劃入審計署,并對派出審計監督力量進行整合優化,形成統一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
2004年《中央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暫行辦法》的公布,要求國有控股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應當依據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完備內部控制機制的要求,在董事會下設立獨立的審計委員會。對本企業及子企業(單位)財務收支、財務預算、財務決算、資產質量、經營績效,以及建設項目或者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監督和評價工作。
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有關要求。加強黨對內部審計工作的全面領導,持續深化內部審計監督體制改革。壓實審計監督責任,動真碰硬做好審計整改“下半篇文章”。注重審計監督實效,切實加強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監督檢查。積極推動科技強審賦能,加快內部審計監督數智化轉型升級。
二、重磅審計報告關于央國企業的重點問題有哪些?
《國務院關于 2024 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關于國有企業審計的重點主要是企業國有資產審計情況和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審計情況,具體如下:
(一)企業國有資產審計情況
至 2023 年底,重點審計的 13 戶央企賬面資產總額 28.84 萬億元、負債總額 19.55 萬億元、國有資本權益 5.45 萬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 67.79%。發現的主要問題:
1、會計信息不實。8 戶央企因財務報表合并范圍不完整、往來款項違規出表等,少計資產 1442.37 億元、少計負債 1635.84 億元;10 戶央企通過不依據實際完工或履約進度核算、違規計提減值折舊等方式,造成收入不實 81.38 億元、成本費用不實 186.32 億元、利潤不實 133.1 億元。
2、項目投資管控不力:11 戶央企的 45 個項目因違規決策、前期論證不充分等,不當增加投資成本等 44.16 億元;6 戶央企的 45 個項目因違規施工、違法占地等,發生事故或被拆除等形成損失 37.1 億元;8 戶央企的 26 個項目運營未達預期、科研任務未按期結項等,涉及計劃投資 841.1 億元。
3、資產資金管理薄弱,使用績效不佳。5 戶央企未采取有效盤活措施等,143.2 億元資產和 57.69 萬平方米房屋、土地閑置;10 戶央企違規轉讓或低價銷售資產資源等,不當讓利或形成損失風險 30.65 億元;6 戶央企違規出借字號、商標、資質、代理權等;8 戶央企違規墊付出借資金或提供擔保等 607.4 億元,形成損失風險 82.45 億元;7 戶央企違規套取挪用銀行貸款、無充分依據對外支付等 265.73 億元。
4、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腐敗易發多發。金融、國企、能源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仍是腐敗重災區,一些不法分子“靠什么吃什么”,在黨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斂不收手。如國企上海信誼天一藥業公司原總經理周某等人,在2020年至2023年間,未經集體決策和公開招標,利用負責商業談判、合同審批的職務便利,審批決定引入18戶民企進行藥品推銷,并以國有資金支付其中7戶推廣費8300多萬元,周某等人收受這些民企實控人賄賂2000多萬元,用于個人理財、消費等。
(二)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的 2 家政策性銀行和 3 家國有保險公司,至 2023 年底資產總額 26.22 萬億元、負債總額 24.74 萬億元,凈資產收益率 0.14% 到 13.27%。還審計了 7 家商業銀行金融政策落實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服務國家戰略及實體經濟數據不實:4 家金融機構多報保險保障金額、政策性貸款規模等 5084.37 億元。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2021 年將實際投向罐頭加工基地等的 37.66 億元貸款,違規納入生豬貸款統計范圍;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通過違規擴大統計范圍等方式,多報 2023 年度服務實體經濟規模 920.32 億元。
2、違規掩蓋處置不良資產: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在借款人實際已資不抵債、貸款欠息超 90 天等情況下,未按規定將符合認定標準的 193.8 億元貸款下調為不良;3 家地方中小銀行至 2024 年底,采取延長還款期限、調整還款計劃等方式掩蓋不良 318 億元,還原后實際不良率達 2.77%,遠高于全國同類銀行平均水平。
3、違規放貸攬儲問題突出: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2020 年 11 月至 2024 年疏于審核,向編造虛假資料等條件不符的 270 戶企業發放貸款;中國進出口銀行 2022 年 5 月以來,以存貸掛鉤等違規方式攬儲,存貸利差增加企業融資成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