カステラ(卡斯特拉),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甜點。通說是在鎖國前的十六世紀,由葡萄牙人帶來日本。由于當時開港之地只有長崎,因此也被稱作「長崎蛋糕」,在頗受歡迎的大河劇《龍馬傳》當中,參與幕末維新的坂本龍馬在長崎開設「龜山社中」的時候,一開始就是作カステラ來販售,不過這些應該沒下過廚的志士們蛋糕做的好不好吃,并無可考。
一口咬下長崎蛋糕,竟有砂糖沙沙的口感
Photo Credit:文明堂
談起當代制作カステラ的大社,「福砂屋」和「文明堂」兩強應該當之無愧。不只在長崎,在日本各地的百貨公司、機場也都能買到作為伴手禮。要比好吃的話,兩家各有千秋,最厲害的莫過于底部的砂糖,咬起來還有喀滋喀滋的口感,也不至于過度甜膩。
某日與好友相約,地點是日本橋的「文明堂」。我一聽就詢問是賣カステラ那家「文明堂」嗎?答「是」。店面既然在東京的首善之區日本橋,自然也是漂亮熱鬧,不過甜點店賣起餐食,就有點令人猶豫。
午餐時間人多,看了一眼擠滿菜單的片假名,覺得還好有圖,按圖索驥點了日本洋食店常有的咖喱,送來一吃卻覺得怎么沒有咖喱味?仔細一看菜單,才發現點的其實是紅酒燉牛肉。
食物還蠻不錯,但令人期待的是套餐的甜點。由于甜點正是這家店的強項,因此點了熱咖啡和一小片カステラ一起登場,一如記憶中的味覺,口感細致、不至于死甜、底下眼睛清晰可見的砂糖,一口咬下去也有砂糖的沙沙口感,和細致的蛋糕構成絕妙的組合。
我平常并不愛吃甜點,但一口的份量剛好,余韻悠長又不至于膩口。
店門口的「和服女子」日本畫,細看才發現大有來頭
愉快的午餐后走到店門口,卻被一幅日本畫所吸引。畫中是兩位漂亮的和服女子,這種明治以來的「美人畫」傳統,有「東清方、西松園」之稱,也就是東京這邊由鏑木清方領銜,京都那邊則由女畫家上村松園最受稱贊。
清方這一派畫的是男子眼中的美人,松園這一邊則因她本是女子,比較是女性眼中的女性這樣的風格。
眼見這幅畫有清方的風格,但用色又更現代感、更鮮艷一點,一看方知是清方的弟子伊東深水所繪的《月之出》陶板復制畫。伊東深水本名伊東一,是東京深川人,年輕時就投入鏑木清方門下,十八歲在展覽會中以一幅半身美人像《對鏡》驚艷藝壇。
伊東一開始是畫肉筆畫(手繪),后來被當時最熱衷推動「新版畫運動」的版畫商渡邊莊三郎鼓勵,作品多以木版畫「錦繪」出版,紅極一時。
因為時代變遷之故,深水的美人畫有一種摩登感,和老師鏑木清方的古典感相比,確實可以感受到藝術家萌發的活力。他后來在官展入選無數,后來也成為帝展審查員,是當時相當主流的藝術家。
文人雅士為喜愛的名店背書,「文明堂」不是第一樁
Photo Credit:文明堂
伊東深水年輕時便和另一位新版畫前輩川瀨巴水交好,他們都醉心于西洋美術,也期待日本美術可以在吸收東西洋文化與技法后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因此經常拿著畫冊、書籍閱讀討論。
一回伊東為了詮釋梵谷、羅丹的藝術觀點,和某位前輩吵了起來,巴水為了緩和氣氛,用了梵谷羅丹的諧音梗「言語道斷」(ゴンゴドウダン)逗笑了兩位吵架中的學弟。這個故事雖然是要說巴水的機智,但也彰顯了當時日本年輕藝術家對于傳統現代、東洋西洋的交錯中,自問「我是誰?」、「日本是什么?」時不斷爭執、探問的焦慮感。
深水在「文明堂」當中的作品也是版畫,是他一系列以「雪、月、花」為主題的美人畫中的一幅,「文明堂」像討幕戰爭的將士那樣,從九州北上來到東京首善的日本橋開店,老板宮崎甚左衛門和藝術圈交往頗多,因此才找來深水幫還未在東京闖出名聲的「文明堂」寫字號以及展出畫作,深水也一口答應。
當時文人雅士為喜愛的名店背書常有,比如京都姊小路的名店「八百三」找了美食文人北大路魯山人題字,隔壁的「御果子司龜末廣」是畫家竹內棲鳳的字,東京新宿的面包店「中村屋」三個字是藝術史家會津八一所題。
深水的「文明堂」三個字隨著文明堂的版圖擴張深入人心,成為于今家喻戶曉的蛋糕店。不過如果不是因緣際會去了一趟日本橋,還真的不知道「文明堂」三個字,有這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一段關于食物與美術史的奇妙因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