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式甜點技藝遇上東方美學,著實又驚艷了一把!來自蘇州的西點師楊玲大膽創新,以巧克力為原料,耗時兩周,純手工雕琢出一只造型典雅精致的“青花瓷”,盡顯傳統瓷器之美。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系上西點師楊玲,了解到巧克力版“青花瓷”背后的故事。
用巧克力制作青花瓷,紋飾復刻出古典韻味
在蘇州吳中區技師學院,記者見到了這只新鮮出爐的巧克力版“青花瓷”。“用巧克力做的‘青花瓷’需要在溫度為24℃的環境中保存,長時間在高溫下比較容易融化。”楊玲戴著白色手套,小心翼翼地將這只巧克力版“青花瓷”放到桌上。
記者觀察到,這只巧克力版“青花瓷”高約37厘米,通體呈現出類似瓷器釉面的光澤質感,在自然光下微微發亮。整體造型優雅,線條流暢。瓶身修長,頸部纖細,腹部圓潤飽滿。“塑形時接口處理難度大,瓶口銜接處的痕跡會比較明顯。”楊玲指著“青花瓷”瓶口邊緣說。
記者看到,這只巧克力版“青花瓷”瓶身紋飾尤為精細,主體以純凈的白色為底,飾以明艷的藍色花紋。頸部是精致的云紋,線條靈動飄逸;中部繪有挺拔的蕉葉紋,富有生機;腹部滿布纏枝花卉紋,花朵飽滿,枝葉纏繞,細膩繁復;底部則是規整的仰蓮瓣紋,典雅端莊。藍白兩色相互映襯,色彩對比鮮明,圖案層次豐富,盡顯古典雅致之美。
用時兩周進行精雕細琢,溫度把控成最大難點
從成品到構思,制作這只巧克力版“青花瓷”耗時兩周。楊玲坦言,器皿造型的選擇、經典紋樣的甄選以及色彩的調配,都需要反復打磨。其制作需歷經“塑形”“打磨”“顏料調配”“手繪”四大步驟。塑形主要用一整塊巧克力雕刻出瓷瓶的形狀,這樣更結實。如果追求完美,還可以加入鏤空工藝,增強真實感;塑形后的瓷瓶需要進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以便后期手繪時顏色、線條更加均勻,上釉后更具光澤感;顏料則是運用食用色粉和食用可可脂調配。“手繪時手一定要穩,以保證線條流暢、粗細一致。”楊玲說,“青花瓷的古藍色調很讓我著迷,因此在調配時格外注重還原古藍色。”
楊玲告訴記者,整個創作過程中,最為困難的是把控溫度,無論是塑形、還是調制顏料,都需要保持合適的溫度。由于巧克力的熔點較低,溫度過高,即使不觸碰也會融化;溫度太低,尤其是冬天制作時,巧克力可能會裂變。材料的特殊性讓塑形充滿挑戰,楊玲經過多種嘗試,最終將溫度控制在24℃左右,這是最適宜的區間。顏料調制時溫度的把控同樣重要,溫度過低會導致色素濃稠度高,出現顏色難附著、色調不均等情況,且可可脂遇冷凝固會產生顆粒物,影響瓷瓶表面光滑度;溫度太高則會使顏料濃度過稀,出現顏色淺、不顯色等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楊玲想到了用喝茶的小爐子來保證顏料的恒溫。
西點技藝遇東方美學,用創新方式致敬當代工匠精神
“每次做完一個作品,我心里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我想讓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能更進一步。”楊玲說,用巧克力制作青花瓷的靈感,源于東西方文化與創新思維的碰撞。青花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巧克力屬于西方甜點藝術載體,兩者相結合能夠產生強烈的反差美。青花瓷通常強調其視覺審美,而巧克力版“青花瓷”引入了味覺、嗅覺以及觸覺,這種多維體驗比較符合當代沉浸式餐飲藝術的趨勢。楊玲認為,以青花瓷為主題創作的巧克力作品并非簡單的視覺復刻,而是希望利用食材,通過工藝轉譯,完成一場跨時空的文化對話,用這種創新方式致敬當代的工匠精神。
實習生 徐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畢榮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