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滿茶半”是一句俗,為我國民間的待客之道,有敬客留客之意;“酒半茶滿”或者“酒半茶滿把客羞”也是民間俗語, 是我國民間待客的禁忌,尤其是農家的待客禁忌。
這兩句俗語,從字面上來看,意思相差并不大,為什么在接待客人時,其反差就有這么大呢?這里先解釋一下兩句俗語的意思。
一、酒滿茶半
1. “酒滿”的含義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客人來家里做客,或者邀請別人到家里來做客時,一般都要備好菜肴招待客人。民間有“有無酒不成席”的說法,席上要拿酒來招待客人。
在給客人倒酒時,主人要把客人酒杯倒滿,酒滿敬人,表示對客人客氣和尊敬,即對來客的接待表示誠心誠意,用酒席上的話說,叫滿心滿意。
過去農村普通百姓,由于交通不便,出門走親訪友,都是走路,平原地區還可用牛車,或者小推車(一般是媳婦纏小腳,行走不便,由丈夫推著小腳媳婦走),到了親戚家要住上一晚或幾晚。
因此,在農村,“酒滿”除了敬客,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留客的意思。如果只倒半杯酒,客人就會認為主人對他們的到來不歡喜,不會讓他們留宿,哪怕天色已晚,路程再遠,也要回家,或者再投最近的親戚。
“酒滿”,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實際上,也就倒八分酒左右。過去,人們喜歡把事情分成十等分,十分就是“滿”,即百分之百。同樣,人們把杯酒里的酒也喜歡分為十等分,“酒滿”,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百分之百的酒杯。
而在現實生活中,“酒滿”一般指八分酒。按照習慣說法,“八九不離十”,酒到八分就算滿杯了。因此,“酒滿”也就是一種大概的說法,不一定非得把酒杯倒得滿滿的。
在我國很多地方,有“八分酒敬客”的說法,如果把酒杯倒得滿滿的,一端杯,酒就會溢出來,這反而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了。在農村,舉杯滴酒,被視為喝酒耍奸取巧,或者酒杯不端正,是對酒桌上人的不尊重的行為,會被人瞧不起。這也就是酒只倒八分的原因。
在農村,“酒滿”通常指家里的平時家宴,由主人親自執壺倒酒,所以責任在主人身上。如果是紅白喜事的酒宴,一般來說,有多張酒桌以上,按照農村規矩,每桌都安排了執壺的人,酒不倒滿,就不能怪主人不好客,不尊敬客人,只能說執壺的人不懂規矩。
后來,這種酒席規矩被推而廣之,東道主在酒店請客時,也套用了這種規矩,“酒滿”的說法在民間也就比較普遍了,適用的范圍也比較廣了。
2. “茶半”的含義
在農村日常社交中,親戚朋友上門來做客,左鄰右舍來串門,用農村的話說,“來者都是客”,意思是說,凡是上門來的人,都是客人,都應按照待客的標準來接待。
一般來說,客人上門,通常來說,先請客人坐,接著就是給客人上茶。按照農村規矩,給客人上的熱茶,只要五分滿就行了。按民間的十分法,五分剛好是十分的一半,正好是半杯,所以說“茶半”。
現在農村對接待客人,為什么只倒半杯茶,主要給出了以下理由:茶杯如果倒滿了茶,茶杯就燙手,客人不好拿,溫度降得慢,對口渴的人來說,不好喝,有趕客人走的意思,這就是所謂的“茶滿羞客”或者“茶滿欺人”。
所謂的“茶滿”,茶杯里的茶一般也就八分滿,再說,接到主人的茶,不一定非要一直把茶杯端在手里,還有過去的茶杯大多是瓷器杯子,杯子上有把子。因此,這種理由不是很充分,顯得有點勉強。
實際上,在農村還有更充分的理由,只是平時說不出口,只好用這種理由來敷衍。這里暫時按下不說,在下文講解“酒半茶滿”時,再詳細介紹。
對于“酒滿茶半”這種待客之道的來歷,民間一些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大多與歷代騷人墨客有關,是這些騷人墨客在交往會友時,留下的名人趣事,變演為民間待客的習俗。這種說法,主要是因為騷人墨客,喜歡酒和茶,并喜歡用酒和茶作題材,吟詩作賦,成為民間附庸風雅的話題,為此風俗貼金,實在是牽強附會之說。
二、酒半茶滿把客羞
“酒半茶滿把客羞”的意思是,客人上門時,不管是奉茶,還是飲酒,客人茶杯里的茶不能倒滿,而酒桌上客人的酒杯里的酒不能只斟一半。如果這樣做了,就是對客人的一種羞辱,話里有話,就是對客人不尊敬,不喜歡客人。
與“酒滿茶半”這種待客規矩相比,“酒半茶滿”就是待客的禁忌,不允許這樣做。兩者都是規矩,一個是必須按照做的規矩,一個是不能如此做的規矩。
這句俗語的關鍵詞在于“把客羞”,如果這樣做了,為原因會使客人感到蒙羞,其中讓人禁忌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國農村很多傳統禁忌,來源于祭祀和辦喪事。祭祀和辦喪事之中,一些事項的操作,在日常生活中就被禁止,至少讓人感到不舒服,或者蒙羞。
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一種生活禁忌,平時吃飯的時候,不可將筷子豎起插在碗里。這主要是因為,民間在辦喪事祭亡人時,或者有的地方在祭祀祖先時,擺飯時就是將筷子豎起來插在碗內,所以才為人所禁忌。
還有,平時待客時,桌子上不能只擺三碗(碟)菜,其主要原因是過去農村祭祀祖先時,通常只擺“三牲”,古“三牲”為牛、羊、豕,俗稱俗稱大三牲,是古代貴族之祭,后來演變為豬、魚、雞,俗稱小三牲,士人和平民百姓之祭。再后來,窮苦百姓用不起小三牲,只好用三道菜來代替。
正因為如此,平時家里一家人吃飯時,桌上只擺三個菜不打緊,如果是家里來了客人,桌上只擺三個菜,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這可能與現在人們祭祖有所差別,現在的人祭祖時,已突破了三道菜的傳統,擺得非常豐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待客不能擺三道菜的禁忌,在一些地方成為當地的習俗,依然延續下來。
“酒半茶滿”這種民間習俗,也同樣是來源于民間的祭祀。
農村傳統祭祖程序之中,點燃香燭,擺好供品(菜肴)后,擺上酒杯若干(一般為單數),然后將這些酒杯斟上半杯酒,俗稱打底酒。之后,每間隔一段時間,要往桌上的酒杯里斟一次酒,一共是三次,意思是“酒過三巡”,每次斟一分酒,三次過后,畢竟不是真人在喝酒,所敬之酒全在酒杯內,正好是八分酒,也正好是“酒滿”。
“酒過三巡”之后,敬酒的程序完成,接著就是擺飯。所擺的飯,在盛飯時也是有講究的,一只飯只能舀一下。這種做法也成為一些地方的民間禁忌。在日常生活中,盛飯時,不能只舀一下,必須舀兩次以上,哪怕吃不下那么多飯,做一下舀飯的樣子也行。
敬過飯后,將飯扯下,開始上茶。敬茶也與敬飯一樣,只能倒一次茶,且一次要將茶杯倒滿,這就叫“茶滿”。敬完茶后,所有的祭祖程序完結,祖先就可以“走”了。
以上就是“酒半茶滿”的祭祀規矩,同時也是接待客人的禁忌。在過去農村,如果接待客人按“酒半茶滿”的做法,不就是把客人當成了亡人來對待,所以民間才說“酒半茶滿把客羞”。把大活人當成了亡人,當然是在羞辱客人,同時也有逐客的意思,即“茶滿走人”。
既然有了“酒半茶滿”禁忌,那么在日常生活之中,理所當然要避開這種禁忌,要確定一個與此相反的規矩,于是,在待客中就有了“酒滿茶半”的規矩。
這就是待客之中“酒滿茶半”的規矩,以及待客中“酒半茶滿”的禁忌的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