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天(7月7日)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小暑的到來標志著梅雨季節的結束,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要來了。中醫認為,此時節養生重在“順應天時”,通過科學飲食、適度運動和情志調節,讓身體平穩度過炎夏。尤其飲食滋補,要注意合理、適量以及個體情況,不可亂補。
小暑時節,潮濕悶熱,在這種高溫、低壓、濕度相對較大的氣候中,人體容易感覺到煩躁、疲倦,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癥狀,因此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以清熱利濕、健脾開胃為主,多吃新鮮的蔬果,少吃油膩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如吃冬瓜、絲瓜、苦瓜等時令瓜菜;又如綠豆粥、小米粥,少吃油膩辛辣。寒涼慎用,冰品會驟然刺激腸胃,導致腹痛腹瀉、消化不良。
有句俗語說“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等作用,適合天氣炎熱時食用,但也并非多多益善。
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曾令旨表示,小暑前后,黃鱔肉質肥美,營養達到峰值,確實有“補中益氣、強筋骨”的功效。從現代營養學看,黃鱔富含優質蛋白、DHA、卵磷脂及“黃鱔素”,能調節血糖、補腦益智,尤其適合體虛者、糖尿病患者和產后女性。但需注意并非人人適合,黃鱔性溫,外感風熱、腹脹者不宜多吃,容易上火。高尿酸血癥或痛風患者需嚴格限量,因黃鱔嘌呤含量較高,可能誘發急性發作。注意黃鱔的食用安全,死鱔魚是不能吃的。黃鱔死后蛋白質迅速分解,產生組胺等有毒物質,食用后可能導致中毒。烹飪時務必徹底煮熟,避免寄生蟲感染。搭配需要有講究,可與豆腐、冬瓜同燉,既能中和溫性,又能增強祛濕效果。例如“黃鱔冬瓜湯”,適合濕熱體質人群。建議每周1到2次,每次100到150克為宜。
中醫為患者行針
醫生提醒,高溫天要注意避暑避濕,中午11點至下午3點避免戶外活動,外出時戴遮陽帽、穿透氣衣物,及時補充淡鹽水。夏季心火旺,易煩躁??赏ㄟ^書法、下棋、聽音樂等方式靜心,或飲用“荷葉薄荷茶”清心降火。運動要適度,選擇清晨或傍晚慢跑、打太極拳,避免大汗淋漓傷津耗氣。運動后勿立即飲冷飲,可用溫水擦拭降溫。
記者:吳會雄、陸海捷
編輯:孫清渠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