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快到了,我們也都知道,這段時間是養生的黃金時間,所以,助力大家的三伏養生大業!
三伏,火氣流行,人宜伏不宜動
動能養陽,凡素有陽虛的,或體內有陰寒凝滯的人,三伏可以適度動一動,借天地之力排濕寒之氣。
推薦導引、站樁這種運經行氣的中國傳統運動,不像劇烈運動那樣會過度消耗氣血,或過度出汗傷陰津。
導引、站樁、靜坐,即使出汗也是不傷元氣的深層出汗,更多的是運化周身氣血,讓陽氣宣通。這就是真正的依靠動功補陽了。
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實際上是指我們利用陰陽發展到了極致的時候,來蓄養自身的潛能。
三九和三伏是天地陰陽走到極點轉換的節點,道家提倡在陰陽交替、陰陽初生的時候靜坐和站樁,這時候滋陰養陽的效果最好,就像道家提倡睡子午覺一樣。
三伏天時站樁練功最容易出功夫,也是最能排寒濕之氣的時候。許多人平時身上是熱的,但只要在夏天練功不一會就覺得渾身往外冒涼氣,有的甚至戲稱自己像個空調一樣。
這就是原本沉積在骨髓、五臟內的寒濕之邪,逐漸地滲透到六腑,進而通過腠理、皮膚排泄出來的結果,寒氣排盡,許多痼疾不藥而愈,而許多隱疾也化為無形了。
與艾灸相比,導引的優勢在于不需要求助他人,不受場地限制。導引、站樁是不論體質局限、把自身陽氣補納到位的養陽之法。
但要強調:三伏天出汗排寒濕,一定要多喝溫水,防止因氣化旺盛而傷陰。
陽虛之人,在夏日溫補陽氣的湯方
不知道為什么,很多地方夏天就不吃羊肉了,我覺得對于一般人,可能會覺得熱,可是陽氣不足之人,這個季節吃是正好的啊。
羊肉甘溫,是補陽氣的非常好的食療之品。如果在熬羊肉湯的時候,放入一點生姜、花椒、當歸,可以起到溫補脾胃的作用。
首先,陽虛之人,在夏天,可以適當服用溫補之藥,比如,桂附地黃丸等等。
如果有條件,可以請中醫幫助調理,開個方子,或者用點溫陽的中成藥,都是可以的。
在食物方面,可以吃些溫陽之品,比如海蝦、小米、懷山藥、茴香、豇豆、核桃、荔枝、龍眼、橘子等等。
其實,此時補適量即可,而不傷害陽氣,才是最重要的。
三伏吃羊肉大法好,暖的是下焦
女孩例假吃寒涼容易痛經,反過來借暑天吃羊肉暖身是很偷巧的補法。男性吃羊肉可以補陽氣。
而伏羊=扶陽。就像徐州是三國時代華佗行醫的區域,三伏天吃羊肉已然被徐州人發揚成一種節日了——伏羊節。
伏天,按壓肓俞最排腎寒
人年紀大了一點后就要面臨衰老,所謂腎虛易老,中醫對于衰老就是指向腎虛,腎精被消耗了。
腎喜熱惡寒,所以排腎寒也就等于強腎,借伏天之力按穴位排腎寒的道家功法,每個人都可以學做起來。
1、第一個在肚臍旁的肓俞穴。
伏天按壓肓俞最排腎寒,其他時間按壓可通腎精。
三伏末伏要去腎寒,這個是關鍵。取平開肚臍一厘米處左右按壓此處到底停留30秒,放開。重復這個按壓動作10次以上,敏感人可以感到雙腳心變暖。
我個人感覺如同洗熱水澡熱水順股間到腳心的感覺為有效。大體的位置在肓俞附近。做出熱感即可,不必過于糾結穴位定位。
2、第二個在背部的膏肓穴。
夏天三伏,灸灸膏肓、大杼、身柱,隆冬就喝喝補湯好了。
孫思邈,在《千金方·雜病第七》中說,膏肓穴無所不治:
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后等,百病無所不療。
藥王的話并不夸張,膏肓穴是厥陰病的最底層(注:厥陰病為六經病之一,可想象成病到最深的那一層)。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底層的瘀血,寒濕,痰濕等不干凈的東西打出來,投入產出比相當高,如果吃藥,要吃好幾千塊才能打出這些。
艾灸膏肓穴的療效會讓人比較有動力堅持,一般艾灸兩三天肚子會咕咕響,就是那些寒濕痰瘀的垃圾被打下來,第二天大便會很精彩,有血拉血,有痰拉痰,體質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應,比如肚子或腿發涼。還有的可能會發汗或嗝氣。
如果灸一個星期,一點動靜都沒用,說明身體很干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