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就小暑了,空氣里的黏糊勁兒一天比一天重。
老話講“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往后十多天,三伏天就要撲過來。天熱得人發蔫,吃飯成了大難題——涼的不敢多吃,油的咽不下去。
這時候最饞一口湯,既能祛暑又不傷身,全家都能喝得舒坦。要說小暑湯里的“老把式”,四神湯絕對排得上號。
它還有個名兒叫“四寶湯”,聽著就帶股子講究勁兒。
傳說是乾隆下江南時,四位大臣水土不服,百姓獻了個食方——蓮子、芡實、淮山、茯苓燉豬肚,喝了沒幾天就好利索。
后來“四臣湯”傳著傳著,就成了護著身子的“四神湯”。四味食材搭配得巧:茯苓排濕,淮山養脾,蓮子清心,芡實固腎。煮出來的湯帶點淡淡藥香,喝下去渾身都松快。
從小暑到入伏前,好多地方拿它當湯底燉肉,說是“順節氣,給伏天打底子”。新手也能做,兩道家常法子記好了。頭道豬肚湯:500克豬肚,茯苓、淮山、蓮子、芡實各15克,切點生姜。
洗豬肚得下狠勁——撒面粉搓黏液,沸水焯完剪油脂、刮白膜,麻煩是麻煩,但去腥必須這么干。
處理好的豬肚切小塊,四神食材泡半小時,先炒香姜,再把豬肚炒到發黃,加熱水燉一個半鐘頭,撒鹽和胡椒,湯清肚軟,喝著暖乎。
二道排骨湯更簡單:500克排骨,四神食材各15克,切點姜就行。
排骨冷水下鍋,加姜焯血沫,撈出來洗干凈,和泡好的四神食材一起燉,大火開后轉小火一小時,撒把鹽,肉香混著藥香,老人小孩都愛喝。其實還能變著法兒燉——鴿子、雞肉、筒骨都行,上周我用四神燉了半只老母雞,蓮子甜絲絲的,雞肉嫩得脫骨,娃連喝兩碗直喊“還要”。小暑的熱不是干曬,是帶著潮氣的悶,這時候脾胃最虛,吃不對就沒胃口、犯懶。
四神湯不涼不燥,像給脾胃撐了把小傘,排濕又補養。
想起小時候,奶奶每到小暑就早起買豬肚,在廚房忙乎大半天。那會只覺得蓮子甜,現在才懂,奶奶是怕我熱得吃不下飯,變著法兒給我補身子?,F在自己成家了,每年小暑也給家人燉這湯——鍋子咕嘟冒熱氣,湯香飄滿屋子,喝的不只是湯,是老輩傳下的心意,是圍桌吃飯的暖。
不過也得注意,四神湯不是誰都能喝。
便秘、腹脹的人喝了可能更難受,陰虛、實熱的得悠著點,孕婦和糖友最好問問大夫。有人愛四神湯,有人惦記老家的藕湯、綠豆湯,還有人用絲瓜、冬瓜做湯……今年小暑,你打算給家人做哪道湯?是試試四神湯,還是復刻記憶里的那碗老味道?
快在評論區說說你的小暑湯譜,讓更多人感受節氣里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