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小暑時節氣溫升高、降雨增多,雨熱同期,陽光猛烈,萬物生長繁茂,各類農作物進入茁壯成長、快速發育的關鍵期,
節氣特點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暑,即炎熱之意,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已拉開“三伏天”悶熱序幕,意味著即將進入酷熱難耐的時段。此時,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養生·觀起居
順應天時勿生煩躁,養足心氣
小暑白晝時間長,陽氣最為旺盛,人們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適當晚睡早起,以順應天時,切不可因炎熱而心生煩躁、惱怒,以免損傷心氣,這是契合夏季的養生準則。
民間素有“小暑不臥席,早秋涼颼颼”的說法,小暑時節氣候炎熱,夜晚睡覺時不宜直接睡在涼席上,即便使用涼席,也最好鋪上薄毯,避免寒濕之氣趁入睡時侵入人體,引發關節疼痛、腹痛腹瀉等不適。
晨起洗漱后干洗臉、搓耳朵也是小暑養生的妙招。可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腎強體的功效。小暑時節驕陽似火,于細微處調整起居作息,遵循養生之道,方能安然度夏。
養生·觀飲食
苦味入心,可搭配辛味食物
暑熱難耐,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能量消耗劇增,飲食養生更需精心調理。中醫認為,苦味入心,適當食用苦味食物可清熱瀉火、養心除煩,比如苦瓜、苦苣、蓮子等。推薦涼拌苦瓜、蓮子煲粥或煮糖水。過食苦味易致心氣過泄,可搭配食用一些辛味食物以助陽氣發散,如生姜、蔥、蒜等,驅散體內寒濕之氣,預防空調病等夏季常見病。
小暑期間,人體出汗多,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嚴重,應多補充水分及富含鉀、鈉等礦物質的食物,新鮮水果是絕佳選擇。西瓜堪稱“消暑利器”,其水分含量高,不過西瓜性寒涼,不宜一次食用過多。此外,西紅柿、黃瓜、桃子等時令果蔬,既能補充營養,又可生津止渴,為身體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養生·觀穴位
曲池穴
用拇指指腹按揉,以局部有酸脹感向手臂發散為佳,每側按揉3-5分鐘。按揉時手指要保持清潔,避免指甲過長劃傷皮膚。
內關穴
用大拇指指尖輕輕按揉,力度由輕漸重,以產生酸、麻、脹之感為宜,每日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約3-5分鐘。也可以借助艾灸,將艾條點燃后,距離穴位2-3厘米處進行溫和灸。
養生·治未病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暑氣逼人,容易引發中暑、熱傷風等疾病。要注意防暑降溫,避免在高溫時段外出,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適當食用綠豆湯、冬瓜湯等清熱解暑食物。
原標題:《【上觀節氣·養生時光】小暑養生觀:陽盛陰虛之時,順應天時養足心氣》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晨 顧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