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則新聞頗具喜感:
中國最冷門、最“陰間”的殯葬專業,就業率近乎100%,甚至有學生還沒畢業就被預定了。
于是,殯葬業雖然是???,但已經連續四年錄取分數線超過本科線了……
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的專業,突然就變得熱門起來。
大多數人上大學還是為了好找工作,這并不稀奇。
掙錢么,不寒磣。
至于原因,顯而易見。
老齡人口越來越多,對相關服務的需求自然就越來越大。
這,姑且也算是銀發經濟的一種。
人口結構異變,作為社會最深刻的變化,當然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兩個行業。
它對社會的沖擊,幾乎涵蓋每一個角落。
01
魔幻的劇情
這個世道,越來越魔幻,很多事情都在超出認知。
從2024年初開始,我們就觀察到一個反直覺的現象:一線城市的消費增速,開始被二三線城市反超。
2024年上半年,一線城市社零增速為負的0.5%,遠低于全國平均值3.7%。
今年,這種趨勢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更加明顯。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五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2萬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5月份單月4.13萬億元,同比增長6.4%。
相比去年同期,總體看起來都好了很多。
但分地區看,分化越來越夸張。
比如,重慶以四個月5385.43億元的消費總額,首次超越上海,成為全國第一大消費城市。
今年1-4月,一線城市與全國社零增速之差已經擴大到10%以上。
理論上購買力最強的一線城市,現在毫無疑問成了拖后腿的。
從去年到今年的一系列數據,進一步證明,這并非偶然的反常現象。
對此,各路評論的解釋有很多。
有歸咎于房價的,有覺得儲蓄太多的,有認為一線城市消費傾向較基準偏離較多,所以修復也更慢之云……
其實,既然是反?,F象,又何必以過去多年固有的“正?!边壿嬋シ治??
不如看另外兩組反常的數據。
第一,一線城市消費和儲蓄雙降。
消費傾向回落,很多人理所當然認為是儲蓄傾向提升的結果。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消費拖后腿的同時,一線城市居民用于儲蓄的比例也在下降。
也就是說,并不是儲蓄擠占了消費。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一線消費難看,只是單純沒錢而已。
但是,這并不符合大家的認知,一線怎么會比二三線錢少?
此時,第二組反常數據就顯得很有意義。
據東吳證券上個月發布的《誰是消費“領頭羊”,人口周期改變消費模式》調研:
2010-2018年,我國20-29歲人口,貢獻了13.8%的消費增幅;2018-2022年,居然下滑至0.8%,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也就是說,2018年以后,20-29歲的青年群體,幾乎喪失了所有消費能力。
與此同時,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消費能力卻依然在上升。
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人,消費貢獻從18.6%上升至27.3%。
消費就是花錢。
而花錢,是人的行為。
結合起來看,你想到了什么呢?
與其說是二三線城市的消費力比一線城市高,不如說是老年人的消費力比年輕人高。
導致一線城市消費拖全國后腿的最重要因素,或許就是年輕人太多了。
全國人口老齡化確實嚴峻,但一線城市的人口年輕,卻非常年輕。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看下圖,北上廣深人口分布最多的區域,都在30歲左右,年齡在5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分別只有27%、30%、16%、9%。
即便是成都、重慶、杭州這類熱門二線,與之都有很大的區別,更不必說其他二三線。
數量龐大的年輕人,給一線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和競爭力。
一線城市之所以是全國的火車頭,完全是年輕人們的功勞。
但是,他們撐起的火車頭帶動了全國經濟,自己卻突然失去了消費能力。
成了“拖后腿的”。
或許,這才是在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中,最現實的矛盾。
醞釀出的惡果,可能遠遠超出想象。
02
現實的矛盾
新冠疫情期間,海外互聯網突然流行一句話:OK,Boomer!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美國白人老頭,在Tik Tok上發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講:
千禧一代和Z世代患有彼得潘綜合癥,他們非常幼稚、永遠不想長大……總有一天,你會成熟、意識到沒有什么是免費的,事情是平等的……
簡單來說,就是:醒醒吧,美國年輕人們!
恰如我們這邊流行了幾十年的套話:80后,危險了!90后,沒救了!00后,完蛋了!
任何人都會覺得不爽。
如下圖,左邊的小男孩手舉的OK Boomer,被看做是Z世代對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老一輩人的群體反擊。
你叫我“小崽子”,我叫你老登,大家互相噴糞,誰比誰高貴?
boomer源自baby boomer,即二戰后嬰兒潮中出生的那一代人,目前在61-79歲之間。
他們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幸運的一批人。
比如1982年開始的牛市,恰逢嬰兒潮一代大批步入社會,積累了大量儲蓄。
他們享受了反越南戰爭、民權運動、old golden day,占據了全社會70%的財富,幾乎沒有遇到過任何挫折。
Boomer一代即便只靠著早年買的房子,現在收租金都可以過很不錯的生活。
但這些時代的饋贈,卻被很多人認為是自己努力得來的。
大部分人完全不想回饋社會和下一輩,只想把一切帶進棺材里。
為什么我年輕時能賺到錢?因為我努力。
為什么我退休后能享受高質量的國家養老服務?因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什么年輕一代人賺不到錢?因為他們不努力。
憑什么年輕人以后無法享受到同等的養老服務?與我無關。
這些算得上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以至許多美國年輕人把新冠病毒稱為boomer remover,甚至覺得這對美國社會是一劑刮骨療傷年代良方。
必須要明確,新世代的人并非單純的“恨老”,大概率只是厭惡富裕而自大的老人。
奮斗十幾年,卻達不到別人起點,甚至還要被嘲諷。
這樣的負面情緒一旦出現,就很難收回去了。
而這些,顯然并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
被“孝文化”綁架的中日韓,在壓抑不住的時候,表現得更加夸張。
比如在日本互聯網上,長年以來就有大量人抱怨,上一代人享受了30年的繁榮,老后還有豐厚的退休金。
新生代在蕭條中成長,卻被上一代罵成廢柴一代。
2016年夏天,日本橫濱市某醫院護士在點滴中故意加入消毒水,殺害48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
同年,又有人持刀闖入神奈川縣療養院,造成了19人死亡、26人重傷……
兩名兇手都極其冷靜,認為自己的行為對日本和世界都有好處,毫無懺悔之心。
甚至在前不久,日本某教授還公開表示:最終還要靠老年人集體自殺、一起切腹,才能緩解人口問題。
不要覺得這些事很夸張,也不要覺得說出來就是冷血。
不正視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類似的惡性事件,很大概率將快速蔓延到我們這邊。
適可而止吧。
03
尾聲
大家肯定都見過這樣的場景。
早上,你頂著困意出門上班,發現廣場上已經堆滿了打太極、下棋的老人,穿著體面清爽、談吐不凡。
這些老人大多都是公務機關退下來的,退休金至少一萬,渾身有勁,六十多歲有四十歲的精神頭。
就心態上而言,你反而更像老年人。
擠進地鐵后,對比更加明顯。
整個車廂里坐滿了嘰嘰喳喳的老阿姨,要么約著去爬山,要么送孫子去上學;在角落站著的年輕人,要么盯著手機發呆,要么閉眼假寐。
整個白天,整個城市,隨處都是暮氣沉沉的年輕人和朝氣蓬勃的老年人。
與之相對的,在工地上、在工廠門口,許多老頭特意把頭發染成黑色,逢人就說自己不到60歲,就為了得到一個搬磚的機會。
人的悲喜,從不相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