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文系統分析了從住宅、社區/小區、街區到城區尺度的人居環境感知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為精準施策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增進居民福祉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本文字數:3144字
閱讀時間:10分鐘
作者
湛東升,浙江工業大學管理學院/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副教授,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后。
汪子晨,浙江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張文忠,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本文通信作者。
黨云曉,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研究員。
周家樂,浙江樹人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生活在城市,你是否曾為上下班交通擁堵心煩,為小區配套設施環境擔憂,為找不到好房子發愁?這些看似日常的“城市病”,其實正悄悄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為什么經濟在增長,但有些人的幸福感卻沒跟上?——“幸福感悖論”的背后,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扮演著關鍵角色。
為破解這一難題,2023年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適時提出“四好”建設理念,聚焦“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努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該理念推動城市體檢工作從早期關注多維度人居環境評估,轉向聚焦多尺度人居環境評價,通過建立完善定期“診斷-反饋-修復”的城市體檢工作機制,持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福祉。
文章基于“四好”建設理念,依托202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50個樣本城市25萬份城市體檢居民調查數據,首次系統分析了從住宅、社區/小區、街區到城區尺度的人居環境感知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為精準施策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增進居民福祉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1
研究設計:
多尺度人居環境視角,科學解析幸福密碼
研究以吳良鏞院士提出的人居環境科學(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理論以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的“四好”建設理念為指導,依托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23年城市體檢居民調查項目的大樣本數據,從以人為本視角構建了“住宅→社區/小區→街區→城區”的多尺度城市人居環境感知分析框架。通過4大尺度62項指標(表1),系統評估了多尺度城市人居環境感知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效應。圖1研究框架直觀展示了多尺度人居環境感知與居民幸福感的內在聯系。
▲ 表1 | 2023年城市體檢居民調查評價指標體系
▲ 圖1 | 研究框架
#2
居民幸福感及城市人居環境感知評價
2.1 居民幸福感整體尚可,但區域分化明顯
圖2為體檢城市居民幸福感評價結果。結果顯示,2023年體檢城市居民幸福感評價尚可,得分均值為3.66分。具體來看,超過55%的居民認為“幸福”或“非常幸福”,僅8%感到“不太幸福”或“很不幸福”。然而,幸福感的區域差距不容忽視:東部和中部地區城市居民更幸福(均分>3.77分),東北和西部地區城市居民幸福感評價則略低(均分<3.65分)。
▲ 圖2 | 體檢城市居民幸福感評價結果
2.2 多尺度人居環境感知掃描:城區職住平衡成為瓶頸因素
圖3的體檢城市居民多尺度人居環境感知評價結果顯示,城區尺度人居環境感知評價結果一般,得分均值為3.88分。其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評價得分最低,僅為3.61分,這反映出居民在工作與居住平衡方面的不滿。此外,街區、社區/小區和住宅尺度的人居環境感知評價結果則相對較好,僅有社區/小區尺度的管理健全方面“無問題占比”相對較低(0.79),其他維度“無問題占比”結果均高于0.8。
▲ 圖3 | 體檢城市居民多尺度人居環境感知評價結果
注:城區尺度人居環境感知評價結果為“滿意度得分”,例如“[1, 2)”表示城區尺度下某維度得分處于1~2分之間;街區、社區/小區、住宅尺度人居環境感知評價結果為“無問題占比”,例如“<0.2”表示某維度的無問題占比低于0.2。
#3
核心發現:人居環境感知的“幸福效應”
3.1 人居環境感知影響的尺度差異大:城區和住宅尺度感知是幸福的“主引擎”
表2為多尺度城市人居環境感知對居民幸福感影響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結果。模型5結果表明,宏觀和微觀層次的城市人居環境感知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強度相對較大,平均影響強度表現出“城區尺度(均值=0.079)>住宅尺度(均值=0.054)>社區/小區尺度(均值=0.037)>街區尺度(均值=0.012)”的特征。
這可能因為:(1)城區尺度人居環境涵蓋了更廣泛的資源和設施,能夠提供綜合性的生活服務和便利,因此對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較大。(2)住宅尺度在微觀尺度上與居民日常生活質量聯系更加緊密,故其對幸福感提升同樣具有關鍵作用。(3)社區/小區尺度的人居環境評價主要反映居住地一刻鐘生活圈建設水平,良好的人居環境感知有助于提升居民福祉,但社區環境宜人性也可能被資本化于房價或房租中,增加居民住房負擔,進而抑制了居民幸福感的改善。(4)街區尺度人居環境感知要素對幸福感的提升作用不明顯,甚至為負,表明街區尺度要素相較于其他尺度要素而言,與居民的實際需求存在脫節,從而限制了其對幸福感的正面影響。
▲ 表2 | 多尺度城市人居環境感知對居民幸福感影響的回歸結果
注:β為標準化回歸系數;括號內為t值;*p<0.1,**p<0.05,*** p<0.01。下同。
3.2 城市人居環境感知對老年人、本地人和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影響更大
表3為異質性回歸結果。其中,模型6~模型8依次為青年群體(<45歲)、中年群體(45~59歲)和老年人(≥60歲)的回歸結果;模型9~模型11依次為本地人、新市民和流動人口的回歸結果;模型12~模型14依次為城市規模為超大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多尺度城市人居環境感知對老年人、本地人和大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更強,這可能與不同社會屬性群體的人居環境建設訴求差異有關。
▲ 表3 | 異質性多元回歸結果
#4
政策啟示
(1)實施城市人居環境綜合治理策略。各地政府應統籌不同尺度的城市人居環境治理,重點開展短板治理,針對城區尺度的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社區/小區尺度的管理健全等薄弱環節,制定專項改進措施,集中資源提升整體品質。
(2)優先解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問題。政府部門應將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作為關鍵抓手,通過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質量等措施,減輕居民長距離通勤負擔,有效提升幸福感。
(3)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政府應針對不同群體制定差異化人居環境提升策略,重點關注老年人適老化改造和社區養老服務,青年和中年群體的職住平衡需求,以及流動人口的城市文化認同和公共服務可及性,促進人居環境建設的可持續性和社會包容性。
#5
結 語
“四好”建設,并非一句口號,而是關乎每位市民實實在在的幸福感。這項覆蓋25萬人的調查研究清晰揭示出:提升城市幸福感,既要宏觀著眼,打造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的活力城區;也要微觀著手,讓每個人都能住進安全舒適的好房子。
未來,隨著城市體檢機制的持續迭代,結合大數據與居民心聲,有望更精準地為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把脈開方”,讓“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真正落地生根,讓城市家園更加宜居、韌性、智慧,充滿幸福感。
本文撰稿
湛東升 汪子晨 張文忠 黨云曉 周家樂
本文來源:城市規劃,原文刊載于《城市規劃》2025年第6期,第4-15頁,第110頁。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理論研究 | 技術轉移下創新空間格局及發展策略研究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中國城市網絡的空間格局審視——基于政府—市場關系視角的制度闡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多維感知視角下無障礙街道優化改造策略研究——以上海曹楊新村為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