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勞模去上班】
原標題:高原農舍玩轉智慧養殖,投資土地心懷長遠賬本……陳錫洪在大渡河畔帶領村民“啄”出致富路——(引題)
72歲“新農人”和他的“鳳凰傳奇”(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娜
“陳老,您這么早就在等我們。”6月19日清晨6時,川西北高原細雨蒙蒙,記者按照約定時間抵達72歲的全國勞模陳錫洪家,汽車還未熄火,便看到陳老推開大門笑盈盈地前來迎接。他熱情地回復道:“不早啦!春爭日,夏爭時,耕者宜早不宜遲……”
“快來,開飯了。”進入院落,廚房正鍋氣四起,陳錫洪的妻子夏清珍將清粥小菜、水煮土雞蛋,還有熱騰騰的玉米餅端上了桌,招呼大家落座。
陳錫洪在給小雞注射疫苗。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娜 攝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雪梨種植為主的金川縣農戶,家家都養雞。陳錫洪趁著在外跑運輸的機會,運雞苗回來,夏清珍負責養護和銷售。40余年下來,夫妻倆把生計做成了產業,不僅自家日子過得紅火,還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增收。
“養雞場走向規模化,是我的老婆子一背簍、一背簍‘背’出來的。”陳錫洪自豪地說,“1996年,她就已經是全國三八紅旗手了。”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平均海拔超3500米,大渡河水在山間奔涌而過。陳錫洪的家位于縣屬慶寧鄉的半山腰,正院住宅,家禽養殖與田地分布周邊,房前屋后井井有條。
“看這一片金燦燦,畝產七八百斤沒問題。”臨近夏至,連日的雨讓收割麥子的時間有點緊張,陳錫洪計劃著只要天一放晴,就全家齊上陣搶工期。金川縣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陳家的承包地不僅坡高地碎,還面臨著時常垮塌的風險。為此,他從2017年開始農田改造,耗費數十萬元,才換來今天的田地平整、溝渠貫通。
“這么大投入,得多少年才收得回呀?”記者不禁疑惑。
“很多人都覺得不值,但我們是餓過肚子的人,深知土地的重要性,要算長遠。”1952年8月出生的陳錫洪,對土地有著近乎虔誠的珍視。
喂雞,是陳錫洪日常的“1號”重要事項。每天早上,隨著后院雞舍的燈自動開啟,“咯咯咯”的雞鳴聲此起彼伏,這位“守時爺爺”便會一勺一勺地將美味“早餐”送到“雞寶寶”眼前,同時通過“望聞問切”觀察它們的實時狀態。
陳錫洪向工人日報記者李娜(右)介紹農田改造情況。潘文苑 攝
“雞飼料有講究嗎?”進入雞舍后,記者問道。
“學問可大了,需要各種微量元素,缺哪個都長不好。”陳錫洪打開話匣子,聊起了剛開始養雞時,只有小學文化的他,每天早上4點起床拉著二兒子陳昌亞一起看養殖專業書,研究飼料配方的往事。
養殖場總計21個房間,記者跟隨陳錫洪的腳步,在雞苗室、種雞室、成雞室、孵化室等房間穿梭,自制養殖籠、恒溫控制系統、自動清糞處理器……每扇門的背后都有他引以為傲的養殖“神器”。
“這是大型孵化器,這是專適用于丘陵耕地的小型犁地機……”陳錫洪的介紹,讓記者眼前一亮:在這個位于川西北高原的農戶家中,“機器換人”已經得到充分實踐,無論是家禽養殖,還是農田耕種,都能找到適用性極強的機器和設備。
眼下并不是孵化培育商品雞苗最忙碌的時節,但陳家雞舍里用于銷售的成雞還有4000多只,每天的工作量依舊不小。喂養、收蛋、清理雞糞……陳錫洪夫婦加上二兒子和兒媳,忙得腳不沾地。陳錫洪是個閑不住的人,一周前,他專程到成都接回了從上海預訂的數百只雞苗,嘗試培育高原養殖新品種。
“陳伯,我這幾只雞苗有點蔫兒,糞便也不成形”“陳伯,我要4只成雞,幫我殺一下”……整個上午,陳錫洪的電話響個不停。在金川縣這個僅有5.7萬人的高原小縣城,作為家庭式規模化家禽養殖的“土專家”,陳錫洪的名字在當地家喻戶曉。“高海拔地區銷售雞苗送上門,免費傳授養殖技術,永不關手機。”這些年來,他一直堅定踐行著自己的承諾。
6月16日,剛剛到任的金川縣總工會黨組書記趙洪淵登門拜訪,就成立以家庭種植、養殖為重點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向他征求意見。陳錫洪對此充滿期待,“一人富不算富,致富路上有越來越多老鄉結伴而行,我這個勞模才當得有價值。”
跟著陳錫洪去縣里送貨的路上,他談起了6月初,受邀到縣委黨校為青年干部培訓班授課的事。
“講種地、講養雞,有人愛聽?”陳錫洪說,他本已打定主意推辭,可當看到黨校工作人員為他草擬的主題是“‘永不退休’的產業革命”,立馬來了興致、改了主意。
“人生苦短,80歲老漢也要轉田坎,這就是我要干的事。”陳錫洪,這位72歲的“新農人”,還要續寫新的“鳳凰傳奇”。
采訪手記
從成都出發,驅車200余公里,沿山路蜿蜒,駛入慶寧鄉,順著“世外梨園”路牌方向,途經一條“猛回頭”小徑,需猛踩油門攀上近乎45度的斜坡,緩緩而上進入高地,才能抵達陳錫洪的家,他的養殖產業、農田果地也都深深扎根在那里。無法想象,過去數十年間,那些從天南海北一一置辦回來、服務于種植、養殖的大型機器和設備,那些用于農田改造的數百車砂石,經歷了怎樣的艱難跋涉。
只有小學文化的陳錫洪,對雞飼料所需的鐵、銅、鋅、硒、錳等微量元素信手拈來。為了學好養殖技術,他遠赴山東、湖南、安徽等地考察取經,幾經挫折不曾放棄。從種雞養殖、種蛋孵化到雞苗供應、成雞銷售,他在遠山深處摸索出一條適合高原環境的完整產業鏈,就連雞糞都能實現堆肥再利用。
采訪陳錫洪,于我而言是一次精神洗禮。
陳錫洪說:“產業優先,從前,我的豬圈雞舍比房子漂亮得多。”直至2008年,他才推倒了自家的土坯房,每年如燕子銜泥筑巢般一點點修建,方才有了今天的宅院。
陳錫洪說:“我是農民,到任何時候都要清楚自己的位置,糧食安全很重要,土地永遠是根本。”一身農家裝扮、站在麥田里的他,與幾個月前身著中山裝、佩戴勞模獎章走出人民大會堂時,說著同一番話。
這位72歲的老人,毫不吝嗇地與鄉鄰共享技術,在與記者討論發展與共富話題時,言語中盡是對時光的珍視和深藏于胸的家國深情。
碧水青山相映,陳錫洪是川西北高原一顆泛著樸素光芒的“勞動之星”。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