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餐行業丨研究報告
核心摘要:
團餐作為中國餐飲市場的重要支柱,承載著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場景的規模化餐飲需求,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民生服務效率與食品安全保障。近年來,在數字化轉型與供應鏈升級的雙輪驅動下,團餐行業向智慧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加速演進。頭部企業通過中央廚房、冷鏈物流和數字化管理系統的深度整合,顯著提升運營效率。與此同時,團餐產業鏈的社會價值日益凸顯,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場景。本報告基于對中國團餐行業的持續追蹤,詳細梳理團餐行業背后客群場景及政策導向的變化趨勢,探討團餐行業規范化發展新范式,旨在為行業內玩家深刻洞察團餐行業發展趨勢、共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建議。
團餐定義及研究范疇
中國團餐行業驅動因素-政策端
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三產融合,團餐行業適配鄉村三產融合類項目,借此通過政府合作等方式加速滲透,釋放社會價值
近年來,國務院、農業農村部接連推出促進鄉村振興的各類政策。鄉村產業主要圍繞農產品展開,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鄉村振興相關政策鼓勵鄉村以三產融合為路徑,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提升農業活動附加值與保存時間,提高農產品流通鏈條穩定性。團餐行業每日就餐規模大、就餐場所集中、需求多由團餐客戶統一下達,高度適配中央廚房等三產融合項目,并有望借此向低線城市加速滲透。因此,地方政府積極協同團餐企業開展中央廚房等三產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推動鄉村振興。
以堅守食品安全為紅線,政策推動團餐行業持續規范化發展
食品安全是成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覆蓋種養、生產加工、流通、餐飲的全流程。近年來,國務院、市場監管總局、衛生健康委接連推出保障食品安全的各類政策,旨在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監管能力與安全保障水平。避免發生大規模食品安全事件為團餐客群的基礎需求。對團餐行業而言,食品安全需借助數字化手段布局供應鏈溯源體系,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各參與主體的協同保障,因此,具有更強供應鏈把控能力的頭部團餐企業有望借此提升招標競爭力。
青少年膳食改善的政策引導下,“學生餐”成為青少年營養健康水平的有利保障
全面提升全國青少年營養健康水平,是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的重要部分。近年來,國務院、衛生健康委接連推出保障全民營養健康的各類政策,主要圍繞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結構展開。當前縣域小學客群的團餐滲透率較低,學生午休時間居家就餐。未來伴隨制度規范與青少年飲食營養健康意識提升,有望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上,推動學生餐的營養健康水平的提升。
中國團餐行業驅動因素-需求端
民以食為天,人均食品消費量保持較高水平,團餐在學校、政府機構等核心場景具備規模化且穩定的日均消費基礎
民以食為天,在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占比中,食品支出占比保持較高水平。高水平的食品支出在主要食品消費量的表現為,2024年中國居民人均消費糧食124.4千克、蔬果176.1千克、肉蛋奶制品92.4千克,對營養搭配與膳食均衡的重視度提升。高水平的食品支出占比與大規模的主要食品消費量為團餐行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中國團餐行業驅動因素-供給端
在線外賣平臺持續普及、日益活躍,帶來多元餐飲供給選擇,倒逼團餐行業供給升級
伴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不斷普及,在線外賣行業已成為餐飲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CNNIC數據,2024年我國在線外賣用戶規模為5.9億人,占全國網民數量比重為53.4%;同時外賣體驗持續升級,外賣超時率降至4.8%,推動用戶日益活躍。外賣發展推動餐飲行業信息化水平提升、食材加工基礎設施布局完善、城市配送基礎設施完善。同時,外賣供給的持續豐富倒逼團餐企業通過菜品創新帶動供給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
中國團餐行業驅動因素-資本端
團餐行業受到資本關注,三產融合項目、數字化供應鏈建設、跨區域整合擴張成為募資三大主要用途
疫情期間,團餐企業用餐規模受中小學停課與企業停工等影響,難以確保企業現金流充足性與穩定性,與此同時,團餐企業積極開展中央廚房基礎設施建設等重資產的三產融合項目,尋求通過外部金融機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政府部門的融資修復現金流。近年來,團餐行業持續獲得資金注入,且金額較大,融資主要用途為:(1)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三產融合項目,有助于團餐企業廣泛覆蓋縣域客群并保障食品品質;(2)數字化供應鏈建設,有助于團餐企業提升服務能力與內部資源利用效率;(3)通過企業整合實現跨區域擴張。這表明團餐行業進入標準化、信息化、規模化發展階段。
中國團餐行業驅動因素-技術端
頭部社會餐飲品牌數字化程度較高,團餐企業有望借其數字化技術應用經驗打破數據孤島
伴隨互聯網與餐飲行業結合愈加緊密,頭部社會餐飲企業通過應用數字化服務提升消費者下單便捷性與自身運營能力。由于企業內部數字化應用時間周期與成本均較高,消費者端數字化服務滲透率普遍高于餐飲企業內部數字化服務滲透率。目前,團餐企業的數據孤島現象較為嚴重,存在采購流程不透明、運營成本高企等問題。社會餐飲領域的“點單服務、收銀及營收分析、客群運營”等面向餐飲消費者的數字化技術有望在團餐領域加以應用,打破團餐產業鏈數據流通壁壘,提高團餐企業數字化運營能力。
中國團餐行業發展歷程
自“大食堂”模式到多模式并存,團餐行業持續變革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以“大食堂”的形式為政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提供餐食服務,此時團餐概念尚未形成,但“大食堂”為我國團餐行業發展提供了基礎。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改革為團餐提供發展機遇,各機構自建食堂并開始進行市場化運作。21世紀初,團餐行業整體走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道路。伴隨消費者對于餐飲產品質量、服務體驗、安全情況等多方面要求的提高,團餐行業逐步向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轉型,頭部團餐企業從食品安全管理、企業自身管理、服務能力、供應鏈方面都有一定提高。此外,在餐飲線上化率提升和職工福利優化等因素驅動下,平臺模式在團餐行業也有所應用,以美餐和美團團餐為典型代表,為客戶提供員工餐飲解決方案。
中國團餐行業產業圖譜
中國團餐行業市場規模
三產融合引導和中央廚房普及等因素助推下,團餐行業規模穩態增長
一方面,在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下,發展三產融合成為縣鄉政府提升區域內經濟效益、改善民生的途徑之一,團餐企業通過“中央廚房+集體配餐”結合的方式可以幫助提升區域內農民收入水平、提供當地就業崗位,與三產融合政策相適配。另一方面,團餐企業積極布局中央廚房,并利用中央廚房和集體配餐結合的方式提升自身業務靈活性以及菜品制作標準化。艾瑞基于自有模型測算,2024年團餐市場規模約2.7萬億元,預計2026年團餐市場規模將超3.5萬億元。團餐行業客群及需求規模相對穩定,市場韌性強于餐飲市場整體表現,保持穩態增長。
中國團餐行業客群分布
學校、醫院、企業等團餐典型客群場景具有明顯需求差異,團餐企業通過精準定位形成定制化服務鏈條
團餐行業客群場景主要分為學校、醫院、企業、政府機構四大類,各客群場景對于團餐的需求特征具有明顯差異。其中,學校場景需考慮寒暑假帶來的需求波動,對團餐企業供應鏈彈性提出挑戰;中小學場景餐標較低,午餐時段用餐流量高度集中;企業與政府機構場景以午餐為主要時段,餐標較高,對團餐企業整體供給水平與解決方案定制化能力提出一定要求;醫院場景需全年、全天候營業。需求差異影響下,團餐企業需精準定位細分市場,并針對場景特征構建差異化能力生態。
團餐行業客群以學校為主,保障型供餐場景市場份額將提升
團餐行業客群以學校場景為主,以營收口徑計,學校場景營收占比約為52.7%,其他客群場景占比依次為企業(26.3%)、政府機構(10.8%)、醫院(9.6%)以及其他客群場景。縣域中小學客群場景正逐步成為團餐行業中學校場景中的業務增量,有望帶動學校場景市場份額提升;而工廠等企業場景受經濟形勢與員工多元化飲食需求的影響,市場份額或將壓縮。
中國團餐行業運營模式
為適配多場景用戶的團餐需求,多種運營模式并存
團餐企業為了適配現下多種不同場景用戶的團餐需求,出現了差異化較為三類運營模式。(1)承包入駐模式即團餐企業入駐甲方客戶的場地內,為其提供團餐服務,其營收來源于甲方支付的服務費用或者菜品售出與制作成本的差額;(2)集體配餐模式即團餐企業利用中央廚房對菜品完成加工制作或半加工制作,將菜品配送至甲方客戶指定地點,其營收主要來源于甲方支付的服務費用;(3)團餐平臺模式即提供團餐服務平臺,允許團餐企業和社餐企業上線,并為甲方客戶提供多樣化的團餐服務,其營收主要來源于交易額抽傭與甲方客戶的系統接入費。三種模式在服務標準化、響應及時性和數字化程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區別。
中國團餐行業運營模式-承包入駐模式
依托大規模用餐需求,攤薄入駐運營成本,與客戶深度綁定,依賴客戶關系構筑企業護城河,難以實現規模化擴張
承包入駐模式為中國團餐行業的主要運營模式。以學校場景為例,團餐企業與學校形成年度合作,入駐學校食堂,在食堂內完成食材處理、餐食制作、學生就餐等活動,因此,承包入駐模式適配于具備一定規模且有固定食堂場所的學校、醫院、大型企業、政府機構等客戶場景,獲客難度較大,難以實現業務規模化擴張。承包入駐模式的食材成本約占42%,凈利潤率為約6%,低于社會餐飲水平;若伴隨團餐行業規范化發展,提高行業運營的合規性要求,凈利潤率將進一步承壓。
中國團餐行業運營模式-集體配餐模式
中央廚房集中加工制作支撐標準化、規模化供給,降低供應鏈基礎設施的邊際成本,靈活滿足小規模、定制化用餐需求
集體配餐模式無需現場制作,以學校場景為例,團餐企業與學校形成年度合作,通過自營或與第三方合作的中央廚房,借助中央廚房等基礎設施集中完成食材處理、餐食制作,并配送至學校。集體配餐模式適配于規模較小、不具備固定場所的學校、企業等場景。縣域中小學規模普遍較小,就餐人數難以支撐承包入駐模式運營,多以集體配餐模式或學生自帶餐作為主要用餐方式。配送活動為集體配餐企業產生約3%的配送成本,計入食材成本,利潤空間壓縮至5%以內。
中國團餐行業運營模式-平臺模式
組織社會餐飲資源與供應鏈資源,提供多元化團餐選擇
團餐平臺模式為社會餐飲外賣模式在團餐領域的延伸。以企業場景為例,企業接入團餐平臺,員工在平臺內自主下單,由平臺完成餐食配送,適配于用餐人數不穩定且餐食多樣化要求較高的企業客群場景,豐富的社會餐飲商家為就餐者提供個性化餐食選擇。團餐平臺的收入主要由業務流水抽成及系統接入費組成,其配送費用由系統計入訂單價格并扣減餐標,成熟的外賣配送網絡支撐團餐平臺完成配送,并進一步優化每單配送的邊際成本。
中國團餐行業利潤空間
傳統模式利潤空間持續收窄,團餐企業有望通過政企合作、精細運營、高附加值場景拓展應對利潤空間不確定性挑戰
團餐行業底層邏輯發生當下正根本性轉變。團餐市場規模雖持續增長,但在監管趨嚴、需求顆粒度提升、供給渠道泛化的時代下,團餐行業Top100企業平均利潤率從6.3%降至5.2%。團餐已進入微利時代。團餐企業利潤空間的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1)招標頻率提升,客戶關系維護與市場拓展難度加大;(2)受經濟環境影響,需求側企業場景需求下降,同時供給側多元主體入場,團餐行業競爭加劇;(3)食材、物流、客戶維護等成本壓力的進一步提升。
中國團餐行業招標邏輯轉變
招標頻率提升,市場競爭加劇,團餐獲客隱性成本與日俱增
2025年,伴隨《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食品全工作的通知》等行業監管政策落地,團餐行業的招標邏輯規范性顯著提升,招標評分體系由低價向質量傾斜、項目標準趨嚴,核心關注全鏈條經營規范化、供應鏈數字化、解決方案場景化等方面。
中國團餐行業三產融合價值釋放
團餐企業打通三產鏈條,融入地方鄉村振興以鞏固市場份額
團餐企業積極構建三產融合模式,建立全品類、全鏈條、全業態的供應鏈服務生態網絡,支撐當地鄉村振興發展,進而獲得地方政府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持續鞏固其在地方中小學、政府機構等場景的影響力與競爭力。
中國團餐行業數字化供應鏈重構
團餐企業提升全鏈條數字化能力,順應政策監管與客戶招標要求,同時應對經驗驅動經營導致的灰色空間與成本損失
食材供應鏈條長且角色多,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全流程透明與效率提升已成為團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從上游看,數字化能力使食材采購全程可追溯,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從中游看,數字化能力通過在中央廚房、智能分揀、冷鏈配送、物流跟蹤、智慧財務等環節的應用貫穿供應鏈始終,提升供應鏈綜合效率;從下游看,消費者大數據分析體系等數字化應用有助于提升菜品競爭力,將經驗驅動轉化為數據驅動,提升經營管理效率與消費者體驗。
中國團餐行業市場集中度
對標海外團餐市場,中國團餐市場集中度較低,同質化競爭特征顯著,具備供應鏈優勢的龍頭企業存在市場整合機會
團餐企業與客戶多以年為合作周期,單次合作金額較大,客戶間合作決策獨立性強,團餐企業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并批量獲客,多依賴區域內資源開展經營活動,導致中國團餐市場集中度較低,且區域割據特征顯著,跨區域經營的供應鏈成本與合規成本較高。據Euromonitor及相關企業年報數據,當前北美團餐市場CR3約80%,歐洲團餐市場CR3約45%。據中國飯店協會數據,當前中國團餐市場為6.7%,顯著低于北美及歐洲市場。高度分散的團餐企業難以通過規模化運營降低供應鏈成本、提升供應鏈穩定性,在此環境下,龍頭企業將通過供應鏈數字化建設與企業整合等方式,展現更強市場穿透力。
中國團餐行業多元化主體
粗放式團餐企業競爭力下滑,跨界經營企業將自身供應鏈優勢、品牌優勢等滲透至B端市場,為團餐行業帶來多元供給
團餐行業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外賣平臺企業、連鎖餐飲企業、物業企業紛紛布局,依托自身成熟供應鏈體系、品牌影響力等優勢,降低其進入團餐市場的市場推廣成本,保證菜品供應質量穩定性與成本控制能力,推動團餐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央廚房推動團餐模式創新
當下團餐行業仍以承包入駐模式為主,伴隨中央廚房普及,集體配餐模式市場滲透有望提升,帶動頭部企業規模化擴張
中國團餐行業發展是以上世紀國營食堂為起源,其客戶類型也以學校場景、醫院場景及政府事業單位場景等用戶為主,該類用戶可以提供場地進行餐食制作,這使得當前團餐行業仍然以承包入駐模式為主要運營模式。艾瑞測算,承包入駐模式占比約為90%。然而,伴隨三產融合政策引導,縣鄉一級較難有場景用戶便于提供場地,因此會采用中央廚房和集體配餐相結合的運營模式,此外,寫字樓等白領餐市場的開拓也提升了集體配餐模式的普及度,占比有望提升。艾瑞預計,集體配餐模式未來三年有望提升至18%左右。頭部企業有望通過集體配餐模式降低市場擴張壁壘。
縣域團餐紅利釋放
縣域城鎮化進程勢不可擋,伴隨縣域功能完善釋放團餐需求
為應對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國家明確縣域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鼓勵企業進一步激發縣域經濟活力與消費動力。伴隨不同類型縣域功能的持續完善,縣域產業承載能力和人口集聚功能持續提升,為團餐增量需求釋放提供機遇。
衛星廚房等新型模式支撐縣域團餐需求落地,支持當地三產融合項目、開展供應鏈基礎設施投資的團餐企業優先受益
縣域中小學校的規模較小且分布較為分散,一個縣域中央廚房需支撐數十個中小學的餐食配送,而熱餐無法使用冷鏈運輸保鮮,長距離、長時間的常溫配送易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難以保證熱餐口感。“中央廚房+衛星廚房”指由縣域大型中央廚房完成食材初加工,通過冷鏈配送至各衛星廚房,由衛星廚房完成餐食制作并配送至周邊縣域中小學。該方式大幅降低熱餐配送時間,提高縣域學生餐的食品安全保障,有望在縣域場景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在三產融合的具體政策帶動下,縣域政府單位會將中小學、政府機構等團餐項目優先交由支持當地三產融合政策實施的團餐企業。伴隨供應鏈與模式完善,縣域小學市場有望釋放可觀市場空間,帶動縣域其他團餐場景活躍度提升。
聚焦細分需求場景拓展增量市場
需求場景持續細分,增量市場主要圍繞健康與老年人群展開
團餐企業需積極布局探索多元需求與新型供餐模式,圍繞以下維度展開:(1)人群拓展,如當前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20%,撫養壓力大,老年餐具有剛需屬性;(2)時段拓展,如拓展醫院等24小時場景的夜間供餐服務;(3)服務拓展,如兼具健康與風味的定制化菜品服務、主題餐廳服務、物業綜合解決方案等;(4)合作主體拓展,如與社區合作推出老年餐、與賽事主辦方合作提供賽事餐等。
區域團餐市場集中度提升
規模優勢難以突破區域邊界,區域頭部企業依托自身供應鏈及精細運營等能力擴大競爭優勢,推動區域內集中度提升
當前中國團餐行業百強企業占市場整體份額僅為6.7%,團餐百強的團體膳食收入增速高于同期社會餐飲的行業增速。30-50億團餐企業營業收入增速顯著高于其他營收體量的企業,但仍有124家團餐企業營收介于1-5億之間,增長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規模優勢并非所有問題的通解,受資源能力限制,團餐行業區域割據現象難突破,艾瑞預計區域內頭部團餐企業依托自身在客群維護、供應鏈建設、運營標準化、規范化以及數字化智慧化方向的投入等業務策略,有望進一步擴大自身競爭優勢,形成明顯的競爭壁壘,完成區域內整合。
歡迎關注艾瑞數智獲取更多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