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貝殼財經報道,充電寶風波發生后,羅馬仕已無法正常運行。有羅馬仕員工反映,自7月1日起,羅馬仕已陸續通知員工停工停產,工資只發放至6月份。一批原本是研發、產品的員工先轉為客服,部分員工處于放假狀態,公司法人也正經歷變更。但針對其即將倒閉的傳聞,羅馬仕7月3日深夜回應稱,“沒有倒閉,感謝關心。”
雖然充電寶品牌羅馬仕”沒有倒閉“,但是因產品缺陷召回事件陷入經營危機,工廠全面停工停產,員工工資僅發放至6月,公司法定代表人緊急變更,已是非常不好的喻示。
而且,這一事件并非孤例——近年來,從教培行業“雙減”到電子煙監管新規,從環保限產到數據安全審查,政策調整往往導致一批企業瞬間陷入困境,甚至直接退出市場。政策監管本應是規范行業發展、保障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但若執行缺乏緩沖期、配套措施不足,或“一刀切”式落地,就可能讓企業猝不及防,甚至引發行業震蕩。
政策調整的初衷無可厚非,但執行方式值得商榷,以羅馬仕為例,其危機源于充電寶電芯安全隱患,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暫停其3C認證,民航局同步禁運相關產品。這些措施本是為了保障消費者安全,但企業卻因召回成本(超4000萬元)和營收中斷(月損1-2億元)可能會直接導致資金鏈斷裂。
類似情況在教培行業也曾上演——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后,新東方、好未來等巨頭市值蒸發千億,數十萬從業人員失業,盡管政策方向正確,但過渡期不足導致行業硬著陸,社會成本極高。
政策制定需兼顧“剛性”與“柔性”, 監管的剛性在于必須守住安全、環保、公平等底線,但柔性則體現在給予企業調整空間。例如設置緩沖期,歐盟REACH法規對化學品管控分階段實施,讓企業有時間研發替代方案;例如補償機制,英國在禁塑令中提供補貼,幫助廠商轉型可降解材料生產。
反觀羅馬仕事件,從召回令下達到3C認證暫停僅間隔數日,企業毫無喘息之機,若監管部門能提前預警、分步收緊,或協調供應鏈替代方案,或可避免企業瞬間崩盤。
“一刀切”監管易誤傷合規企業, 羅馬仕的危機雖源于自身供應鏈管理疏漏,但連帶影響波及整個行業——安克、綠聯等品牌也因同一供應商問題被迫召回產品。政策若缺乏精準性,會讓合規企業為少數違規者買單。類似案例還有環保限產,一些達標工廠因區域整體管控被迫停工,反而讓偷排企業通過“關系”繼續生產,最終劣幣驅逐良幣。
企業犯錯當然該罰,但監管的終極目標應是引導行業升級,而非簡單淘汰。以電子煙為例,2022年口味禁售令讓悅刻等品牌收入暴跌,但若能同步開放技術認證、提供出口通道,或可減少行業陣痛。對羅馬仕而言,若監管層在叫停問題產品時,能協助對接合規電芯供應商,或提供過渡性融資支持,或可挽救一個年銷數千萬件的品牌。
市場經濟離不開政策規范,但政策制定者需意識到,企業是就業與創新的主體。羅馬仕的困境警示我們,監管不應只是“發現問題—重拳出擊—企業倒閉—社會善后”的線性邏輯,而應構建“預警—整改—過渡—升級”的動態治理鏈。要讓政策帶著溫度落地,才能實現行業長治久安,避免“一紙文件干倒一個行業”的悲劇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