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秒,因騎車未戴頭盔被攔下的違法者還對交警抱怨連連;后一秒,他又對同一個交警贊不絕口——這戲劇化的一幕,就發生在楊浦公安分局交管支隊機動大隊副大隊長倪嘉輝的執法過程中。更出人意料的是,一次普通的執法,竟持續了一個小時。
“執法不是嚴格處罰就完事了,也要‘講道理’,道理講明白了,守規矩的人自然就多。”剛從警就跟著善于在執法中“講道理”的全國優秀人民警察金海波學習,倪嘉輝耳濡目染,執法是出了名的標準、嚴格,但從來不會簡單地“一罰了事”。
他的身上,不僅有老法師的影子,也有青年民警敢于創新探索的闖勁。借助大數據、無人機等智慧應用和科技設備,倪嘉輝帶領隊友持續化解區域交通堵點和違法頑癥,成為科技賦能城市交通治理的先行者。
愛講道理的執法者
“我急著帶客戶去看房,忘記拿頭盔了,可以通融下嗎?”今年3月,房產中介小楊騎電動自行車未戴頭盔,被倪嘉輝攔下后,自知理虧,一上來就先向交警求情。
“著急不是理由,誰都有忙的時候。戴頭盔是為了保護你的安全,不是為了應付警察的。”倪嘉輝保持微笑,等對方說完他才接話。
“你們也太小題大作了,我每天都在路上騎車,從來沒出過事。”見交警不接招,小楊臉色一變,大聲抱怨:“不就是要罰錢嗎,給你就是了。”
聽到這話,倪嘉輝“來勁了”,但語氣依然平靜:“你不要激動,交警執法不是為了罰款,我跟你講講道理。”說著,他把小楊帶到附近的崗亭。
先化解對方的情緒,后擺出現實案例,再引述法律規定,倪嘉輝持續近一個小時的執法教育,讓小楊真正認識到錯誤。結束前,倪嘉輝還送了小楊一頂安全頭盔。
“今天對你進行的教育也是處罰,如果下次再不帶,我們系統里是有記錄的,到時肯定要罰款。”倪嘉輝說。小楊點點頭,臨走前,他記下了倪嘉輝的名字,還夸起這個先前埋怨過的交警:“你是上海交警里講得最好的。”
這次教育執法的過程,被執法記錄儀完整記錄,有同事問倪嘉輝:一次簡單又普通的交通執法,花這么多時間值嗎?在他看來,交通執法“從來不是簡單處罰就結束了”:“我師父金海波經常說,要肯花時間跟執法對象交流,要把道理講明白。這不僅是讓違法者服氣,對圍觀群眾也是教育,這樣一來守規矩的人自然就多。”
很多青年交警執法時,最怕遇到老阿姨老爺叔。一次,倪嘉輝攔下了三名闖紅燈的阿姨,見交警是個小年輕,阿姨展開“圍攻”。以一“敵”三,倪嘉輝始終保持微笑,娓娓道來:“你們年紀都比我大,懂的道理肯定比我多。我把你們攔下來就是為了提醒你們,以后不要再闖紅燈了,任何事都沒有安全重要。阿姨你們說是伐。”阿姨們后來很配合地在教育處罰決定書上簽了字。
微笑執法,是倪嘉輝給很多違法者留下的印象。但面對不同的執法對象,他也會采取不同的執法策略:“大部分人都是明白事理的,只是有時抹不下面子,這種時候可以開開玩笑,緩解執法對象的對立情緒。但是遇到一些講道理不聽,還要跟你耍無賴的人,那一定要嚴格執法,守護法律尊嚴。”
科技治理的先行者
除了日常的交通執法,作為交管機動大隊的民警,倪嘉輝的足跡遍布楊浦區的大街小巷,“哪里有堵點、亂點,哪里有就有機動大隊的身影”。
楊浦五角場環島區域,是全市車流量最大、路網最復雜、商業體最密集的路口之一,日均車流量逾12萬輛次。因車輛擁堵、秩序混亂,市民群眾對這一區域的交通狀況反響強烈。“科技賦能是這幾年上海公安優化警務模式的重要抓手,我就想能不能借助大數據手段,梳理五角場環島的交通信息,然后對癥下藥。”倪嘉輝說。
在技術部門的協助下,倪嘉輝詳細分析了50多萬條基礎數據,梳理出五角場環島的主要交通沖突點和車流擁堵點。根據數據研判的結果,他創新提出“圈層控流”理念——將五角場環島區域的路口和路段,氛圍“核心區、控制區、分流區”,然后分區施策、精細管理。
理念之下,如何采取具體而科學的管理措施,才是解決交通頑疾的關鍵所在。“在核心區,主要解決車輛怎樣‘進得來’的問題。”除了參考大數據的分析和日常執勤時發現的情況外,倪嘉輝還專門在五角場環島展開一個月多的觀察和調研,對不同時段、不同路段的交通流量進行統計,并跟支隊相關部門協商研究,最終形成環島區域的交通組織優化調整方案。
比如,在一個信號燈周期內,把淞滬路進環島的綠燈增加4秒,把黃興路進環島的綠燈遲啟10秒,核心區的通行效率提升了32%;將翔殷路國和路口的中環路上匝道,由原單車道通行調整為雙車道交替通行,采取“拉鏈式管理”,上匝道主線通行車速提升了17%;在黃興路、中山北二路等道路,增設“潮汐式”可變車道,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如今,在倪嘉輝和同事的努力下,五角場環島及周邊區域的交通狀況已大為改觀:在車流量增加7.5%的情況下,平均車速反而提升了12%。
推動邯鄲路增設非機動車道、完善科技園區的交通組織、整治軍工路超限車輛“躲貓貓”違法……這幾年,倪嘉輝充分發揮機動大隊“靈活、機動”的特點,借助“科技+人力”手段,參與解決多個交通難題。在他看來,交警不止是執法者,更是管理者和服務者,“讓道路更通暢、出行更安全,是我們為人民服務的重要工作”。
倪嘉輝開展晚高峰疏導
“他身上既有老交警肯吃苦能挨累的韌勁,也很善于利用新技術,學習探索能力很強。”多次隨訪倪嘉輝的執勤和調研,楊浦公安分局民警鐘恒瑞毫不吝嗇對他的贊賞之辭。
愛民承諾的守護者
倪嘉輝還有一個身份——居民陳愛琳的“警察兒子”。
2014年,倪嘉輝剛成為一名交警,加入了以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模肖玉泉名字命名的“肖玉泉中隊”。入隊第一課,師父金海波就帶他探訪了生活困難又都是殘障人士的陳愛琳母女。“她們是肖師傅主動結對幫扶的對象,后來肖師傅病逝,我師父金海波接力幫助,現在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上了。”
幾年前,陳愛琳的女兒去世,她住進了養老院。“琳媽性格敏感內向,剛到敬老院時不太適應,總喜歡背對別人安靜地坐著。”倪嘉輝聽說老人唯一會的社交游戲是打撲克,就買來撲克牌,陪她玩“爭上游”。和別的老人一起玩,讓陳愛琳逐漸放松下來,順利融入敬老院的生活。
這幾年,倪嘉輝經常和隊友一起到養老院看望陳愛琳,他逐漸意識到,相較于過去十多年紓困解難式的幫扶,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更需要的是心靈的慰藉”。于是,他決定多帶著“琳媽”出去走走。
靠輪椅才能短距離出行的陳愛琳,平日里沒有出門的機會。第一次出門,倪嘉輝專門找了一輛中巴車,帶著她回到她住了半輩子的蔣家浜兜了一圈。新舊對比給陳愛琳帶來極大的震撼,但看到青年民警為了幫自己上下車,又抬又背,她心里特別過意不去。
去年春天,倪嘉輝和隊友再次帶陳愛琳外出。這次他們總結經驗,精心設計了一條“無障礙”出行路線,一路推著輪椅帶著她去看楊浦濱江。當高樓林立、燈火璀璨的都市夜景映入眼簾,陳愛琳禁不住感慨:“完全變了樣,我已經20多年沒看過上海的夜景了。”
回敬老院的路上,陳愛琳說自己從來沒坐過地鐵,想看看地鐵是什么樣子。這是老人這些年來為數不多地主動提出要求,倪嘉輝和隊友便推著她去坐了人生第一趟地鐵。
不僅陳愛琳,現在養老院的很多老人跟倪嘉輝和隊友都熟了,期待著年輕人陪他們聊天、娛樂。作為“肖玉泉中隊”帶頭人,倪嘉輝不斷帶領和發動更多青年民警,成為幫扶這些老人的志愿者,延續和守護肖玉泉、金海波們的愛民承諾。
原標題:《從抱怨到點贊,這名上海交警一小時執法教育背后:學習老法師,也探索新智慧》
欄目主編:王海燕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鄔林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