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離別多斷腸。江淹在《別賦》開篇便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意思是最讓人難受的事就是告別。
古代交通太不方便了,一分別可能就是幾年,甚至一輩子見不著,因此離別往往帶著"身不由己"的無奈,自然容易傷感。
中國古代的送別詩,可大多數古人寫離別,總愛往"悲傷"里鉆,例如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劉過的“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等,皆是如此。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首非常經典的 “反套路” 送別詩,那便是初唐王勃筆下的那首傳唱千年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 ,字子安,出身于絳州龍門一個書香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叔祖父王績更是寫出“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初唐詩歌拓荒者,被稱為"唐初第一首真正的詩"。他爹王福畤,雖然沒前面兩位那么出圈,但也當過太常博士、交趾縣令,是個踏實的文化官員。
王家學淵源如江河奔涌,王勃從小就不是凡人,他六歲能文,九歲竟敢給大儒顏師古的《漢書》注本挑錯,還寫了十卷《指瑕》。十六歲應幽素科試及第,成為大唐年輕的朝廷命官朝散郎,少年得志,意氣風發。
在長安為官時,他送別一位杜姓好友離京赴蜀州擔任縣尉(唐代尊稱“少府”),揮毫寫就上面這一首詩,從此照亮了所有離別的路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長安城樓巍峨,雄踞三秦拱衛之地;極目遠眺,蜀州方向煙靄蒼茫,五津渡口若隱若現。
項羽滅秦后,把長安附近的關中地區分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秦朝降將,所以叫"三秦"。“五津” 是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代指蜀州。
開篇十字如潑墨巨幅,以地理的宏闊撐起情感的格局。“城闕”與“五津”,長安與蜀州,被詩人一筆勾連,地理阻隔在浩蕩氣象中消融。
詩人站在長安城門送別,目光卻穿透風煙,直抵友人將往的遠方,這份目光本身就是超越。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今日與你在此依依惜別,這份心情我深深懂得,因為我們都是漂泊求仕的宦游之人。
王勃離開老家來到長安當官,杜少府現在又要離開長安去蜀州當縣尉,倆人都是"職場漂"。詩人不做旁觀者,一句“同是宦游人”,是兩顆漂泊之心彼此之間的共鳴,讓離別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矯情。
在盛唐壯游求仕的滾滾洪流中,他們同為“京漂”,更能體會彼此行路之難。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你這知心好友存在,哪怕遠隔天涯,我也覺得你就在近鄰。
這十個字如金石擲地,振聾發聵,非常的經典,直接打破了 “距離產生隔閡” 的傳統觀念,把友情拔高到了 “超越地理距離” 的境界。
咱們可以想象,當時的杜少府可能有點傷感:"這一去蜀州,山高路遠,咱們怕是很難見面了。"
王勃拍著他的肩膀說:"兄弟,別這么想!你我在長安一起喝酒論詩的日子,那些共同經歷的理想和抱負,才是最珍貴的。只要心里記掛著對方,就算隔著十萬八千里,也像在同一個院子里聊天一樣。"
這份超越性的友情觀,讓離別的憂傷在宇宙尺度下顯得如此渺小。
直到今天,咱們安慰朋友、告別時,還在偷偷用這個 “金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莫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學那小兒女情態,讓淚水沾濕了手巾!
離別確實讓人難受,但一直沉浸在悲傷里,既解決不了問題,也辜負了彼此的理想。王勃這是用"激將法"告訴杜少府:咱們的格局,不該被這點離別困住。
結尾如拂袖轉身,干凈利落。他斬斷纏綿,豪邁地摒棄傳統哭哭啼啼的離別,給世人留下一個灑脫的背影,蘊含了一種離別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的積極"向前看"的態度。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貫通,意境高遠。它沒有淚眼婆娑的悲涼,沒有前途未卜的凄惶,只有音調的明快爽朗、語言的清新高遠,以及那份獨步詩壇的豁達胸襟。
而這背后,是當時時代氣象的展現。當時的唐朝國力上升,文人普遍有一種"天下我有"的自信。
王勃作為"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詩里既有儒家的積極進取,又有道家的灑脫自在,這種"剛健含婀娜"的氣質,正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氣神,這才有了這首與眾不同的送別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