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營商環境法治工作中心專職調解員孫曉暉(左一)調解一起買賣合同糾紛。
“如今能睡個安穩覺了,困擾多年的心病終于了結了,工人也都拿到工資了。”7月2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營商環境法治工作中心“益企航”法治體檢中心法官李華,回訪寧夏某工程有限公司了解此前合同糾紛中工程款的償付情況時,得到了滿意答復。
2019年底,原告寧夏某工程有限公司與被告寧夏某能源公司簽訂《裝飾裝修工程合同》,被告將重點實驗室的裝飾裝修工程發包給原告。合同簽訂后,原告按約完成案涉工程,被告支付211萬元工程款后,剩余80余萬元工程款遲遲未付。
自此,討要剩余80余萬元工程款成為寧夏某工程有限公司的“心病”。2024年10月底,該公司向靈武市人民法院寧東法庭起訴追要剩余工程款。
“案件本身爭議不大,具備調解條件。為快速處理糾紛,在征得雙方同意后,寧東法庭將案件移送至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營商環境法治工作中心處理。”李華向記者介紹,法治工作中心隨即啟動涉企糾紛聯調聯處快速響應機制,第一時間與當事人約定調解時間,并聯合入駐法治工作中心的檢察院、公安局、司法所等多家單位共同化解。
由于拖欠工程款時間較久,部分工人工資還未發放,原告要求被告立即支付工程款。
“我們公司工程較多,財務審批非常嚴格,加上目前公司資金壓力較大,立即支付工程款存在困難,看能否分期履行?”被告表示。
一時間,雙方因付款期限各執一詞、爭執不下,調解工作陷入僵局。
“我非常理解你公司現在的困境,但希望你能換位思考,理解一下對方公司的難處。”“雖然公司現在付款存在困難,但你們也應該想辦法盡快支付工程款……”在聯合調解組的共同勸說下,雙方態度出現緩和。隨后法官和聯合單位工作人員一起給企業釋法說理,告知起訴的時間、人力、金錢等成本和違約產生的法律后果。經過3次背靠背耐心調解,雙方達成分期調解協議,約定80余萬元工程款分2期于今年2月前全部付清,如今已全部付清。
寧東法庭2024年10月入駐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營商環境法治工作中心以來,立足轄區企業司法需求旺盛、涉企矛盾糾紛較多的現狀,積極參與法治工作中心建設,努力抓好矛盾糾紛前端預防、中端調處、后端治理工作,建立法治“問診”“接診”“診療”三項機制,打造“益企航”法治體檢中心,為企業提供法治指導、風險預警、糾紛調處、案件速裁、法律咨詢、法規培訓等多樣化一站式服務。
寧東管委會法律顧問郭峻銘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益企航”法治體檢中心牽頭“接診”矛盾糾紛124件,涉訴金額4000余萬元,聯合化解矛盾糾紛69件,開展示范庭審55件,高效審理涉企糾紛325件,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1.2億元,入企開展“法治體檢”16次,開展“巡回審判”4次,舉辦法治講堂7次,召開企業家座談會5次,發出風險提示書、法律宣傳手冊600余份,提出防范風險漏洞的合理化建議26條,解答企業法律咨詢60余次。
來源:寧夏法治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