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公募基金市場,浦銀安盛基金近期卻因一系列負面事件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從基金經理業績的慘不忍睹,到合規風控的漏洞百出,再到權益投研能力的長期短板,這家銀行系基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在渠道依賴與市場化轉型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業績慘淡,基民血虧
蔣佳良,這位在浦銀安盛基金有著重要地位的投研老將,自2018年6月加盟后,一路晉升至總經理助理兼首席權益投資官,身兼數職。然而,他所管理的基金業績卻令人大跌眼鏡。目前他管理的6只基金合計規模超20億元,但僅有1只微漲,其余5只均處于虧損狀態,凈值更是直接“腰斬” 。其中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A自2021年12月28日成立以來,截至最新數據,收益率為 -52.61%,近3年收益率 -52.27% ,凈值曲線自成立后便一路下行,持續跑輸同類平均與滬深300指數,陷入了“跌跌不休”的困境。同系列C類份額虧損更為嚴重,成立以來回報達 -53.87% 。浦銀安盛均衡優選6個月持有混合A任職回報 -19.88% ,C類份額虧損達 -21.18% 。
在基金吧里,滿是基民們憤怒的抱怨聲。“三年多越補越虧”“虧錢第一、漲停倒數”,這些話語無不透露著基民們的無奈與憤怒。甚至有投資者因虧損嚴重,憤而注銷關聯銀行卡,負面情緒集中爆發。以規模7.92億元的品質優選混合A為例,巨額資金深度套牢的背后,是無數投資者的真金白銀付諸東流。
與慘淡業績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蔣佳良管理產品的異常高換手率。在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間,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A的換手率持續高企,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這種高頻交易背后暗藏著巨大的隱憂。一方面,頻繁的交易使得傭金、印花稅等交易成本大幅增加,直接侵蝕了基金凈值,進一步加劇了虧損;另一方面,高頻交易對擇時選股能力要求極高,一旦操作失誤,便會放大業績波動,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損失。
在業績如此糟糕的情況下,基金公司卻依然穩收管理費。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A在2022年收取管理費近3500萬元,2023年超2000萬元,2024年亦超1000萬元,形成了一種“旱澇保收”的爭議模式,這也難怪投資者會質疑“浦銀安盛基金哪管基民死活”。
同樣深陷業績泥沼的還有胡攸喬。擁有中國科學院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學歷的他,本應在基金管理領域大展拳腳,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他所管理的多只基金深陷虧損泥沼,以浦銀安盛醫療健康為例,自2020年12月3日任職以來,業績短暫沖高后便持續下行,期間最大回撤達57.58%,基金規模也從17.55億元(峰值)驟降至2.87億元,縮水超80%,淪為主題基金運作的反面案例。而此次卸任的浦銀安盛精致生活,前任首席投資官吳勇管理近12年期間,曾創下任職回報225.78%、年化回報10.49%的亮眼業績,但胡攸喬接棒后卻交出任職虧損23.48%的慘淡答卷,最終黯然離場,成為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現實注腳 。
合規存漏洞,“老鼠倉”事件重創信任
如果說業績不佳只是讓投資者的資產縮水,那么前基金經理許文峰的“老鼠倉”事件則是徹底刺痛了投資者的心,觸及了合規的紅線。
根據監管處罰文件,許文峰在任職期間利用親屬賬戶進行趨同交易,盡管最終交易虧損超700萬元,但這一行為本身已構成了對投資者信義義務的嚴重背棄。他利用職務便利提前布局,將投資者的資金當作內幕交易的“墊腳石”,即便交易虧損,也無法掩蓋其行為的惡劣性。有投資者痛心疾首地表示:“基民攢錢入市,換來的卻是‘經理先跑路’,誰能不心涼?” 這起事件不僅讓投資者對浦銀安盛基金的信任降至冰點,也給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聲譽帶來了負面影響。
權益投研短板,轉型艱難
浦銀安盛作為國內銀行系公募基金的典型代表,自2007年8月成立以來,依托浦發銀行渠道構建起了固收產品的護城河。然而,過度依賴渠道推動的固收與貨幣產品,導致其主動權益管理能力長期滯后。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債券型基金規模達1579.7億元,貨幣基金規模1895.4億元,兩類產品合計占公募總規模超90%,而權益類產品規模占比不足10% 。
在當前權益市場擴容的行業趨勢下,主動投研能力的薄弱已成為制約其向綜合化資管機構轉型的核心瓶頸。盡管自2024年起,浦銀安盛開啟了高頻人事調整,核心管理層更迭,浦發銀行系高管張健接棒董事長。但他在公募基金領域實操經驗的缺失,使得公司的戰略布局面臨考驗。如何平衡銀行渠道資源與公募市場化運作邏輯,成為擺在他面前的首要課題。
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對當前的重重困境,浦銀安盛基金若想破局,必須痛定思痛,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改革。
在基金經理選拔與考核體系方面,需要摒棄過度依賴過往業績與學歷的做法,更加注重投資風格的適配性與長期穩定性。對基金經理的考核應聚焦于長期業績與邏輯可持續性,若其策略長期失效,公司需果斷做出“調整支持”或“人員更替”的抉擇。
投研協同機制的重建也迫在眉睫。要確保投研團隊的研究成果能夠真正賦能投資,而不是讓基金經理的高頻交易與投研脫節。總經理張弛需大力推動體系改革,讓研究與投資緊密結合,形成合力。
最重要的是,要修復投資者信任。通過透明化溝通,及時向投資者披露基金的運作情況、投資策略等信息,讓投資者了解自己的錢究竟是如何被管理的。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業績改善計劃,用實際行動向投資者證明公司提升業績的決心與能力。
在公募行業“業績為王”的競爭格局中,浦銀安盛基金已站在了懸崖邊緣。董事長張健、總經理張弛的下一步動作,將直接決定這家基金公司的未來走向。是能成功突破困局,實現華麗轉身,還是繼續在困境中掙扎,我們拭目以待。但無論結果如何,浦銀安盛基金的這一案例,都為整個公募基金行業敲響了警鐘,在追求規模擴張的同時,絕不能忽視業績、風控與投資者利益的保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