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 帆書樊登講書 ,作者 暖小桔
作者 | 帆書 · 暖小桔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表面陽光開朗像個小太陽,可私下卻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難過;
對外人和和氣氣,卻總忍不住將自己最差的一面,給最親近的人;
明明做什么事都很努力,卻又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別人什么都是對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建議你讀讀心理學家羅伯特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故事主人公蛤蟆,看似生活得不錯,實則苦惱頗多、心力交瘁。直到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才得以走出陰霾。
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詢師蒼鷺的互動,帶領讀者如身臨其境般,體驗心理咨詢的每一個細節。
其中最精辟的四句話,讀懂的人會越活越通透。
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書中,蛤蟆一開始找心理醫生蒼鷺咨詢時,便推說是朋友讓自己來的。
蒼鷺提議,如果是為減少朋友的擔憂才來,那今天的對話便到此結束。
因為只有真正為自己而來,才能獲得心靈的治愈和成長。
聽完,蛤蟆急了,覺察到必須為自己負責,于是向蒼鷺醫生表明希望接受治療的真實想法,這才正式開啟心理咨詢之路。
沒有人能叫醒一只裝睡的貓,就如同沒有人能要求或強迫他人做出改變。
人之所以能改變,只可能是因為他自己想改變。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生活十分邋遢,他的父母每天耳提面命,卻無濟于事。
有天,他突然變得愛整潔起來,跟之前判若兩人。
問他為什么變化這么大,他說:“我有天心情不好回臥室,看到滿地狼藉的模樣實在受不了,想著以后不能再這樣,自那之后就全改了!”
在這世上,沒有人能夠真正改變你,除非自己愿意。
如果只是想讓父母滿意、讓朋友開心而做出的行動,都不會喚醒內驅力。
只有當你真正想改變時,各種拖延、借口才會真正消失。
就好比一個內在的發動機,不需要外在燃料,就能自行運轉:
想鍛煉出好身材,哪怕打雷下雨,也會堅持運動打卡;
想賺更多的錢,會主動放棄“躺平”,研究升職加薪或副業;
想成功上岸,會甘愿犧牲休息時間來備考,力求殺出競爭者的重圍。
只有當主觀意愿和改變自己的旅程同時開啟,彼時的自我將因內在的覺醒,一路帶你奔向理想的彼岸。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有一天,朋友老獾不請自來,跑到蛤蟆的莊園。
剛進屋,它就一通點評:
稱自己從來不會像蛤蟆一樣下午看電視,評論蛤蟆種的花不如自己種得好。
緊接著又說,反正蛤蟆最近在看心理醫生,不如校董的位置就給它來坐。
蛤蟆氣壞了,在心理咨詢時就忍不住向蒼鷺醫生抱怨:自己被老獾搞得像有罪一樣,以至于連自己都覺得自己有問題了。
蒼鷺回答,雖然別人會對我們偶有評判,但自我評判才最苛刻的。
深以為然。工作中,因發錯一封郵件,便頻頻懊惱自己為何大意;
生活中,因別人的一句陰陽,就整夜睡不著覺,胡思亂想;
感情中,因對方的一個皺眉,便開始反思自己哪里沒做好。
殊不知,最容易陷入內耗的,往往是這些對別人寬容,對自己卻十分嚴格的人。
作家理微塵曾在書中寫到:
“不應要求他人成為圣人,因為那是不合理的;也不應要求自己全然無私,那樣會陷入痛苦內耗。”
人生是你的,選擇是你的,最后買單的也只有你。
誠然,自我批評是成長的動力,但若對自己太苛刻,做錯一件事,自己就先崩潰,如此一來,還能留有多少力量繼續前行?
接納自己的不足之處,對自己好一點,才能放下重擔,輕松前進。
從當下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定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書中,蛤蟆在面臨父親和朋友的挑剔指責時,從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只能在事后自己鬧情緒。
蒼鷺醫生聽完后,忍不住問蛤蟆,為什么每一次都變回弱小的自我?
在他分析看來,蛤蟆其實是在無意識地配合對方,讓自己陷入不悅。
這么一說,蛤蟆瞬間變得惱怒。
蒼鷺耐心解釋,咨詢的過程可能會讓蛤蟆感到抗拒,但成長的道路注定艱辛,一旦熬過這一過程,將幫助它進一步了解自我,走向更深層的蛻變。
博主@王彬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閨蜜一直抱怨久坐辦公室身體僵硬,于是她便將自己的瑜伽老師推薦給了閨蜜。
結果半年后,閨蜜看著反而更憔悴。一問才知道,閨蜜去試了幾次課,但因為身體吃痛,認為瑜伽不適合自己而果斷放棄了。
為此,博主感慨道:
“練一次瑜伽容易,難的是堅持練。許多事情因為難做,我們會選擇性的往后放放。”
但很多時候,難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
想要舞蹈跳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想要身材特別棒,必須管住嘴和邁開腿;
想要破繭成蝶,必定要經歷一番痛苦和掙扎。
電影《天氣預報員》里有句臺詞:“凡是有意義的事情,都不會容易。”深刻地道出了很多事與愿違的現實。”
一個人想要成長,就要做好擁抱痛苦的打算,從行為和態度上進行積極轉變。
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往往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與堅持,反之亦然。
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么感受,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
有次心理咨詢時,蒼鷺告訴蛤蟆,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我們選擇了“生氣鬼”這個角色。
蛤蟆奇怪了,難道不是別人讓自己生氣的嗎?
蒼鷺答:“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么感受。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
這句話瞬間點醒了蛤蟆。
是啊,人與人相處,很多時候相比起責怪別人,不如負起責任,認識到自己擁有力量改變處境。
豆瓣曾經有個10多萬成員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
在群組里,有人激烈地吐槽父母,從小沒有哪件事讓他們滿意過;有人抱怨父母控制欲強,經常管這管那。
能有個發泄情緒的地方是個好事,但若一味沉淪在父母以前造成的傷害里,就會忘記自己所擁有的沖破束縛的力量。
就像蒼鷺醫生說的,我們的一生,要經歷三種狀態:
由完美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的兒童自我狀態, 來自幼時父母的言行和對待我們的方式的父母自我狀態, 以及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的成人自我狀態。
在成功的人生里,這三種狀態都是必須的。
但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的時候,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身的行為,活出自己的人生。
有句話說得好,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可以拿童年經歷說事,但對過去的不同心念,才形成了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出生不能選擇父母,生活中可能遇到喜歡占便宜的親戚,工作上總有小人的壞心眼。
一味指責外界帶來傷痛,給不愉快找尋發泄的出口,最多獲得片刻的舒適。
只有自內喚醒自己的自主權,將狀態調整為成人自我模式,主動尋找應對之策,才會讓自己真正擁有抵御世間不如意的內在力量。
“生命的意義在于開拓而不是固守,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該失去前行的勇氣。”
未來永遠充滿未知,但正因未知的存在,我們的前行才有意義。
或許我們曾感迷茫,或許曾經深陷彷徨,但當你發自內心想要改變、放下對自己的過度批判、做好擁抱痛苦的打算、堅信自己擁有抵御世間不如意的內在力量。
就會發現,沒有什么是無法逾越的障礙。
曾經所遇到的挫折,所經歷的焦慮,終將成為我們堅硬的鎧甲。
幫助我們重塑自己,活出強大,擁抱自己想要的生活。
點個「在看」,跟各位書友共勉。
作 者 | 暖小桔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