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兩個孩子A和B,他們同樣每天學到晚上十點、睡覺。
但兩個孩子的學習效果,在成績上有明顯的差異,一個名列前茅,一個是班級的吊車尾。
了解兩個孩子晚上的學習情況,你就知道為啥差異這么大了。
同學A,七點開始寫作業,寫作業前,他會大致了解作業內容,然后做簡單排序。每天大概有四門作業。
這3小時,他運用番茄鐘管理時間,每學習25分鐘,休息5分鐘。同時多學科交叉學習,保持大腦活躍。
遇到不會的題,他會用最短時間解決問題,如果不會就做標記,第二天問老師或同學。
也就是三小時中,他能完成6項學習內容。十點準時睡覺。
同學B,七點開始寫作業,他是翻出一本做一本,遇到不會的題反復想、硬想,要把題寫完再寫下一科。
并且沒有給自己設置時間限制,最開始沒有時間緊迫感,到了九點發現時間不多時,又開始趕工。
這樣就導致,最開始做的學科,可能會有思考的過程,而后面趕工的科目,學習質量大打折扣。
我們可以看出A和B都是好孩子,都想完成作業,但他們的方法不同、態度不同,導致了學習結果明顯的差異。
所以,孩子的成績不是看學習時長,要看學習效率,要比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什么。
作業是為了幫助孩子喚醒記憶,傳遞給海馬體“這個內容很重要”的信息,讓它把知識從短期記憶轉化為長久記憶的過程。
如果孩子只是為了寫作業而寫作業,顯然就沒有起到這個作用。
如果孩子再沒有好習慣,不定期復習,那很快就會把學習的知識從記得變成有印象。
最后考試答題時,要調取知識時,發現自己怎么也想不起來。
同學B的媽媽,并沒有因為孩子考試得低分而批評他。她看到了孩子的努力,所以,她默默地尋找解決辦法。
老師說:“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要養成好習慣。”
同學B的媽媽想明白問題的關鍵,開始側重培養B的好習慣。在堅持好習慣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認知力,同時發現并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好方法。
嘗試了一個學期下來,B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從班級末尾的排名,躋身到了中上游,把媽媽樂得合不上嘴。
媽媽說,學習沒有捷徑,但有方法!擁有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