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所“金融大學”,要來了!
10月16日,廣東金融學院將迎來75周年華誕,在今年4月發布的校慶公告中提到廣東金融學院要“朝著建設國內一流的金融大學目標全力奮進”。此前,《廣東金融學院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該校要“爭創國內第一所金融大學”。
不同于傳統高校建設,廣東金融學院把建設目標聚焦在“應用導向”上。近年來緊密貼合產業風向,數智化部署陸續“上新”: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成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與企業共同探索金融信創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找準“應用型”賽道,向創建國內一流應用型金融大學不斷奮進。
這一選擇,正折射出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一股新動向:越來越多高校,正走向一條更貼近產業、更關注技能的“應用型”發展之路。
“應用型”,正是“天時地利”
“應用型大學”,顧名思義,即是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以培養的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本科高等院校。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大學數量迅速增加,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高等院校的發展也被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高等教育結構,必須主動適應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結構。
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表明要“探索高等學校分類指導、分類管理的辦法”,2015年,教育部明確部分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十年過去,在2024年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建強應用型本科高校”被寫入當年的政府工作任務。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其中明確提到,“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并且“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
中央頂層設計搭好“框架”,地方則根據自身實際“精準施工”。在國家戰略指引下,各地不斷探索適合本區域的應用型高校發展路徑,讓政策真正落地開花、結果。
一批學校,正在悄悄改變方向
政策為高校發展指明了方向,而真正的改變,正在各地高校的轉型與建設中悄然發生。
近年來,許多高校在自我介紹中已經悄悄地把“要成為綜合性、研究型的大學”改變為“多科性、應用型的大學”。它們的變化,正逐漸改寫人們對“好大學”的理解。
應用型本科
圍繞自身發展需求,一批高校的發展方向被重新標定——新設院校主動走“應用型”道路,傳統院校逐步啟動“應用型”轉型,這樣,“地方引導、高校響應”的格局已然成型。
部分省市積極探索分類評價改革,突出大學優勢特色,讓形形色色的大學在不同的跑道上各自領跑。
上海市于2015年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并于2018年在全國較早開展了高校分類評價工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上海的高校分類發展體系已經構建形成。分類評價的目標不是排行榜,而在推動高校從“一列縱隊”向“四列縱隊”發展。其中,“應用型”大學再細分為三類:“應用研究型”高校以培養應用研究與開發人才為重點,“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培養專門知識和技術應用人才為主體,“應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養專科層次的操作性專業技能人才。目前上海市62所高校中,學術研究型高校有13所,應用研究型高校有10所,應用技術型高校有17所,應用技能型高校有22所。
被定位為“應用研究型”高校的上海海事大學,堅持強化海事特色與實力,采取非對稱趕超戰略發揮自身優勢。學校立足航運物流等優勢學科,緊密對接產業鏈需求,積極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臨港新片區產業發展,學科影響力不斷提高。學校一方面總結自身特色亮點,長線布局學校未來發展;另一方面,建立校內分類評價工作機制,調整優化資源,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使航運、物流、海洋等領域的學科專業特色優勢更加凸顯,為交通強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作出更多實質性貢獻。
作為一所上海市屬重點建設的、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類型高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近年來以分類評價工作為契機,辦學特色顯現,發展成效顯著。堅持“應用導向、技術創新”的辦學特色與“特色引領、整體發展”的學科建設理念,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先后入選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上海高水平地方應用型高校重點建設單位、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專利工作示范事業單位;連續兩年在上海高校分類評價中位居“應用技術類”第一。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治理,分類評價工作有力地促進了應用技術大學優化發展重點和特色定位,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生態。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自2016年合并組建以來,在基本完成學校合并融合任務后,全力聚焦內涵式發展。在高校分類評價政策的引導下的,學校綜合辦學實力逐年提升,分類評價結果逐年進步,繼續保持在應用技能型高校第一梯隊。近年來,上海城建職院以“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項目為重點,加強企業員工培訓,增強對行業企業的科技服務能力,橫向合同經費從2017年的不足80萬元躍升至2020年的近900萬元。
可以說,上海的高校分類發展與評價機制,不僅為應用型高校提供了更清晰的發展路徑,也為全國探索多樣化高等教育體系樹立了參照。“應用研究”“應用技術”“應用技能”各有側重,激發了高校辦學的內生動力與特色優勢。這一模式,正在為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提供現實樣本,也讓“應用型”不再是一種模糊的方向,而是一條可以看見、可供借鑒的實踐之路。
應用型專業
應用型大學的發展,最終要落腳到專業上。只有專業結構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應用型的優勢才能真正體現。當前,多所高校正圍繞重點產業布局專業集群,探索出一條以“專業引應用、特色促發展”的實踐路徑。
2023年9月,廈門市教育局辦公室發布《關于公布廈門市應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專業立項建設名單的通知》,認定集美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等20個專業為廈門市應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專業立項建設項目。通知指出,應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專業是高校主動適應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接“4+4+6”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各高校要堅持以應用型卓越人才培養為核心,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增強內涵發展的持續力。
無獨有偶,2023年11月,四川省教育廳發布《關于首批本科高校應用型品牌專業擬立項名單的公示》,批準17所高校的25個專業為應用型品牌專業。而上海市自2015年發布《第一批上海市屬高校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建設名單》之后,三年的時間內已有六批應用型本科專業得到試點批準。
專業學科建設如何找到自身的功能服務域、創出屬于自己的特色平臺,是應用型院校建設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真正實現“教學是根本中心”的第一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快速適應所在服務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所辦、所設專業與服務面向結合度高、融合度高、認可度高,充分體現應用型專業開放性、靈活性的特點,滿足了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應用型大學”的建設,正悄然改變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版圖。它們不以追求“高精尖”作為唯一方向,而是扎根實際、對接需求,在服務地方、融入產業中煥發出新的活力。這一進程,不僅為無數高校打開了多元發展的可能,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樣、更加貼合自身興趣和能力的選擇。我們也正在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所謂“好大學”,不在于頭銜和排名,而更取決于能否提供適合個人發展的土壤和空間。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賽道,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教育的多樣化,終將成就更多樣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