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千多年前,唐玄宗為了寵溺楊貴妃,搞了個千里送荔枝的戲碼,由此,被后人記住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千古教訓。
無意間,荔枝從一種單純的地方物產(chǎn),成為一個有著比較負面意義的的東西,成為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歷史標簽之一,與腐敗、奢靡、勞民傷財?shù)蓉撁嬖~匯緊密相連,留下了千古罵名。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荔枝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千古的文學題材,反思的感嘆。在唐代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以后,無數(shù)人文墨客但凡吃到荔枝,總會想起“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有著深深的歷史借鑒,汲取教訓,引發(fā)諸多的故事和思考。
所以,在歷代創(chuàng)作流傳下來的和荔枝有關的詩詞中,有很多“吃荔枝,嘆紅塵”的作品,也算是讀后感了。
如在明代成化年間,一個叫韓雍的,就作過一首《五月十六日與林錦衣 食荔支 偶成》,表達的就是他吃荔枝,思“紅塵”的感嘆:
海邦荔支品多美,絕美無如進奉子。
南人慣識已誇羨,北人初見尤驚喜。
剝開雞卵玉滿苞,嚼出瓊漿香濺齒。
解酲消渴日千顆,未許楊梅雪梨比。
憶昔永元天寶間,貢出西川與交趾。
十里五里一置堠,人馬困頓多道死。
此果得名想此時,諷諫有詩載青史。
我朝列圣鑒往事,窮荒獻味皆禁止。
大庖九鼎羅八珍,果核時新亦無此。
我曹何幸得飽啖,念所從來感恩耳。
作詩寫贈知心人,無奈心馳天萬里。
這位韓雍(1422-1478)在歷史中可是有著重墨的一筆,原籍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永熙。在正統(tǒng)七年(1442)時中進士,后歷授任御史,巡按江西,歷廣東副使、兵部右侍郎、廣西左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等等。
在明成化初,廣西大藤峽地區(qū)以侯大茍為首的瑤民武裝反明,為了平定地方,朝廷授韓雍為左僉都御史,以督兩廣軍務的權(quán)力到廣西清剿大藤峽,經(jīng)過一系列的戰(zhàn)事,最終他平息了以侯大茍為首的大藤峽瑤民武裝。
在平定大藤峽以后,他得調(diào)升左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此間他為節(jié)約軍餉,一度就地“散軍”把部分軍中官兵解散回家,或回各部。
就這年,遇了荔枝成熟,他在總督府請林錦衣(姓林,錦衣為官名,疑為同時期的廣東畫家林良)一起吃荔枝。他吃荔枝正好就是“妃子笑”這一品種,由此,他想起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
他覺得荔枝是個好東西,“日食一千顆”都應該難以禁口,正是如此,當年唐玄宗才會命人不遠千里的從四川,嶺南進貢荔枝。但這樣的行為是勞民傷財?shù)模焕裆踩菀滓l(fā)貪腐。明朝皇帝也認識到這點,所以,在明朝皇家下了禁令,凡是荒遠邊境之地的物產(chǎn),非是必要品,特別是這種吃食的東西,味道再好,也不能,也不必要千里上貢。
也正是體會到了民間的苦,所以他才會有平息地方,馬上解散軍隊的想法。為的就是希望地方能夠休生養(yǎng)息,回歸安穩(wěn)。
但是,他這種想法在當時是不符合環(huán)境情況的。
因為大藤峽,大瑤山里的民眾與官府之間的矛盾關系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簡單的鎮(zhèn)壓打,剿屠殺,而沒有更進一步的政策,措施化解雙,緩和之間的最基礎的民生關系,最終地方還是沒有安穩(wěn)幾天,再一次爆發(fā)了更大的事件。
大藤峽里的鄭昂乘虛拉起隊伍,組織攻打潯州以及洛容、北流二縣,并引發(fā)了后面更大的反抗。大明朝對大藤峽的清剿“算是大勝而敗”。
正是沒有真正的體會的“一騎紅塵”的深層意思,就找不到最終的解決方法,韓雍最后還是“栽在”這件事上,他之前的“裁軍”,“散軍“得罪了很多人,最后也因此被人誣造而被“下罪罷官”。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