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有青春期娃的寶爸寶媽們!我今兒跟你們嘮嘮青春期孩子的情緒,那簡直就是一場沒有劇本的即興劇,老刺激了!
第一章:情緒過山車的軌道設計。17歲的林小滿,突然把書包甩在客廳,摔門就走。可三天后呢,她又在餐桌上主動分享學校趣事,嘴角還掛著狡黠的笑。這青春期的情緒啊,就像沒有預演、沒有彩排的即興表演,說變就變,比川劇變臉還快!
第二章:火山與冰山的共生法則。有些孩子的情緒就像火山噴發(fā),摔門、摔書、摔臉盆,用行動代替說話;還有些孩子呢,就像冰山,化身透明人,沉默得像影子,眼神躲閃,跟被按下靜音鍵似的。心理學家發(fā)現,這兩種極端情況,其實是因為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還沒發(fā)育好,就像沒調校好的樂器,一點風吹草動就跑調!
第三章:家長雷區(qū)地圖。第一個是過度反應區(qū),孩子嘟囔一句“煩死了”,家長立馬啟動危機模式,結果把普通情緒變成了家庭戰(zhàn)爭,這不是火上澆油嘛!第二個是忽視沼澤,孩子說“我沒事”,家長轉身就信,殊不知這句話背后可能藏著求救信號呢!第三個是強制溝通陷阱,像審犯人一樣追問孩子“為什么哭”“和誰吵架”,只會讓孩子的情緒冰層越凍越厚。
第四章:情緒急救包里的非常規(guī)工具。第一,觀察替代質問。孩子蜷縮在沙發(fā)角落,別問“怎么了”,默默遞上一杯溫熱的牛奶就行。第二,建立情緒安全區(qū)。在客廳角落擺個“情緒收納箱”,讓孩子把憤怒寫在紙上再撕碎。第三,允許沉默的美學。關掉電視,陪孩子靜靜整理積木,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治愈。
第五章:情緒翻譯器的使用指南。孩子說“我討厭你”,其實是“我需要被看見”;孩子長時間玩游戲,是因為“現實世界讓我喘不過氣”;孩子突然早睡,是“今天的情緒消耗量超標了”。
第六章:制造情緒緩沖帶。在飯桌上玩“情緒溫度計”游戲,用1 - 10分描述心情,數字越低就能吃越多甜點;睡前設置“情緒漂流瓶”,把煩惱寫在紙上投入魚缸,第二天隨機抽取朗讀。這些看似幼稚的儀式,其實是給孩子的情緒安裝減壓閥。
第七章:當風暴來臨時的生存法則。記住三個“不”:不解釋、不爭辯、不評判。就像面對暴風雨,別對抗,撐好傘等著云層散開就行。等孩子情緒平息后,用“當時你感覺...”的句式復盤,比說教有用多了。
終章:情緒過山車的終點站。青春期的情緒不是敵人,而是正在調試的導航系統(tǒng)。當家長用戲劇導演的眼光看待這場即興演出,那些看似失控的場景,會變成孩子未來面對世界的底氣。記住,最好的情緒教育不是教孩子平靜,而是讓他們知道,無論情緒怎么跌宕,總有人為他們留著一盞不熄滅的燈!
家人們,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咱可得多上點心,別踩雷,用對方法,和孩子一起度過這段特別的時光!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于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guī)劃和人際關系.對于治療驚恐發(fā)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