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遲雨
近日媒體報道,全國多地即將出臺優化生育、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具體舉措。如湖南,相關部門已起草《關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將從婚戀、生育、托育、養育、教育、養老方面提出系列支持措施。江西則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江西省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強調增加普惠托育服務有效供給,科學完善婚育假期、就業支持、生育補貼等系列激勵政策。
近年來,我國人口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生育率持續走低,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口結構問題日益凸顯。
面對這一形勢,全國多地紛紛出臺優化生育的具體舉措,這些動向釋放出了一個強烈信號,即人口問題已被置于社會發展的關鍵位置,政府將全力以赴,從多維度、多層次完善政策保障體系,以應對人口挑戰。
這些政策預期將在多個層面發揮作用。
在民生層面,生育補貼、育兒假、住房支持等政策直接減輕家庭生育成本,讓生育家庭得到實實在在的福利,提升家庭幸福感。在社會層面,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增加,能解決嬰幼兒“托育難”的問題。
從經濟角度而言,合理的生育政策有助于穩定勞動力市場,激發消費活力,特別是母嬰、教育、托育等相關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帶動經濟增長。
但眾所周知,低生育率是經濟、社會、文化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很難說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徹底逆轉。
一個事實是,生養費用,教育費用、日常消費,住房開支等問題,仍是抑制生育意愿的深層次障礙。
以產假為例,盡管延長產假有助于母嬰健康,但若缺乏配套的就業保障,反可能導致企業更不愿意雇傭育齡女性,反而加劇職場性別不平等。
此外,政策的落地效果取決于執行力和財政投入,許多措施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地方政府是否具備足夠的財政能力?如果補貼標準過低或覆蓋范圍有限,可能難以產生顯著效果。
顯然,要真正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僅靠目前的措施還遠遠不夠,還需直面諸多痛點難點。
一方面,政策的落實與協同是關鍵。
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面臨資金保障不到位、部門間協調不暢等問題。不論是生育補貼的按時足額發放,還是產假期間女性就業權益的保障,都需要各部門、各層級政府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的政策執行機制。
另一方面,社會觀念的轉變與公共服務的完善也至關重要。
現代社會年輕人的婚戀觀、生育觀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生育問題與教育、醫療、養老等緊密相關。這就需要加強宣傳引導,營造鼓勵生育的社會氛圍,同時持續完善公共服務,推動“婚戀—生育—托育—教育—養老”全鏈條政策協同。只有形成全方位的支持網絡,才能讓家庭“敢生、能養”。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企業也應承擔社會責任,社會組織則可以開展各類公益活動,提供育兒指導、心理咨詢等服務,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生育、支持生育的合力。
人口問題關系國計民生,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是一場“持久戰”。只有不斷解決痛點、補齊短板,形成政策保障與社會合力的良性互動,才能讓生育友好從理念變為現實,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