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7月7日報道:在全球城市競相構建創新生態的今天,“創新街區”正在成為都市煥新的點睛之筆。未來,“創新街區”將給上海帶來怎樣的想象力?7月6日下午,第31期“SEA-Hi!論壇”以“創新街區”為主題,探討創新街區的建設邏輯與未來方向。
“SEA-Hi!論壇”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起,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是上海打造的匯聚社會智慧、助力城市空間品質提升地創新型開放式平臺。本期論壇邀請到了生命科學與醫學、建筑設計與空間營造等多學科背景的實踐者與思想者,從“人—空間—系統”的多維視角,掀起一場頭腦風暴。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主任吳家睿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分別從生命科學和健康的視角出發,闡述了他們對創新街區的見解。
建筑師馬巖松和阿那亞創始人馬寅這兩位在建筑設計、地產運營領域頗有建樹的專家,則分別以“建筑與情感”、“街區的溫度”為題展開演講。馬巖松介紹了他所參與設計的部分項目案例,他倡導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傳統東方美學意境結合,通過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系,走向一個全新的、以人的精神為核心的城市文明時代。馬寅回顧了阿那亞從一個北戴河濱海度假地產項目轉型為全新的生活方式品牌的歷程,他認為一個有溫度的街區應該致力于重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探索物質維度、情感維度、精神維度的新時代幸福感。
本期論壇首次來到“張江之尚”舉行,張江之尚項目原址為始建于1971年的川沙冶煉廠,后更名為浦東水泥廠。這個工業遺存轉型升級城市更新項目在力求保留原工業遺存歷史記憶的同時,通過建筑形態設計和室外景觀打造,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和川楊河隔河相望的張江科學之門、張江科學會堂等地標建筑形成完美融合,共同打造一個充滿建筑之美、文化之美的城市更新地標。
項目總建筑面積44萬平方米,由3棟研發辦公樓、19棟獨棟花園研發總部和6棟工業遺存更新建筑組成,邀請了安藤忠雄、馬巖松等12位建筑景觀大師領銜設計,對工業遺跡“萬米倉”“筒倉”“窯尾”等進行修繕和再利用,賦予老建筑新的生命力。聚焦張江核心區戰略優勢,以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為核心布局全球科創型產業集群,以產業集群帶動經濟發展,賦能城市更新,打造科創高地。
據悉,“張江之尚”項目已于2023年開工,正在全面施工,力爭2026年底完成建設,2027年正式對外開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