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船政局創辦之初,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所建造的軍艦均為噸位和馬力較小的炮艦。這類軍艦建造難度較低,但其戰斗力也相對有限,僅能滿足日常巡防需求,難以滿足海防所需。
在成功建造多艘炮艦與商船后,繼因守制離職的沈葆楨出任船政大臣的夏獻綸,有意挑戰建造難度更大的軍艦。1871年4月29日,福州將軍文煜上奏朝廷,指出西洋軍艦的優勢在于“炮位多而馬力大”,故能在大洋之上“縱橫顛簸,履險如夷”。他建議,耗費巨資自造輪船的福州船政局應設法“得其奧秘”。
為此,夏獻綸特委托船政監督、法籍洋員日意格,負責物色一款馬力強勁的軍艦作為新艦的母型。出身法國海軍的日意格與本國海軍關系密切,因此順利獲取了兩款二等巡洋艦的設計圖紙:一款規模較大,配備21門火炮;另一款略小,配備13門火炮。
除尺寸差異外,兩艦均采用木質艦體,并沿用了當時流行的舷側列炮布局,技術水平大致相當。 夏獻綸與船政技術人員商議后,綜合考慮戰斗力、經費及建造難度等因素,為穩妥起見,最終選擇了較小的方案。這便是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巡洋艦——“揚武”號。
馬江之戰中的“揚武”
不過,日意格尋獲的21門炮巡洋艦方案似乎也沒有浪費。在福州船政局建造“揚武”號的同時,江南制造局也啟動了巡洋艦建造計劃,并成功建成“海安”、“馭遠”兩艦。從時間節點和設計風格推斷,江南制造局很可能借鑒了這款21門炮巡洋艦的設計。
“馭遠”號巡洋艦
盡管19世紀中葉后海軍技術飛速發展,隨著新式巡洋艦的出現,“揚武”、“海安”、“馭遠”很快便顯落伍。然而,這三艘軍艦的成功建造,無疑標志著中國自主建造軍艦的能力取得了顯著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