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沙俄崩盤以后,分裂成了很多國家。尤其是西部,先后出現了芬蘭、波蘭、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國。
蘇俄在1918年到1922年這段時間,通過戰爭將大部分沙俄的領土,都集中在了自己手里。這才在1922年組建了蘇聯。不過當時的蘇聯,只有4個加盟國,分別是俄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
沒辦法,當時蘇俄的實力就這么大,想要完全恢復沙俄版圖,幾乎不可能。而且,哪怕是湊齊這4個小伙伴,也費了很大力氣。當時列寧想出的辦法,就是民族平等和自決,再將蘇俄的思想傳播到這些民族當中,從而組建了蘇聯。
而且,蘇聯從成立之初,就提出了這么幾點:
- 第一,各加盟國是自愿加入,也可以自愿退出。
- 第二,各加盟國以及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且擁有自決權。
那時候相對于沙俄的封建奴隸統治,蘇俄的統治算是比較先進的。所以當蘇俄的力量進入這些民族以后,立刻得到了響應。即便得不到響應,蘇俄也會通過武力手段,改變該民族的顏色,畢竟還是窮苦人居多,他們認為跟著蘇俄就能推翻過去的暴虐統治,最終才組建起了蘇聯。
上了船以后,再想下船,那難度就比較大了。人家只是說得好聽,你真下船試試?如果換成20世紀后期,如果列寧提出類似的言論,估計跟隨者就比較少了。1991年蘇聯解體就是最好的例子。
西方人為主的幾個加盟國,全都要分家單干
蘇聯是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超級大國,所以民族成分也非常復雜。就目前俄羅斯來說,都有194個民族,蘇聯時期只會更多。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族,基本都建立了加盟國或者自治共和國。其中加盟國是蘇聯的組成部分,總體來說有15個。自治共和國就比較多了,他們是各大加盟國的一部分,人口相對于所在各加盟國的主體民族來說,肯定是比較少的。但列寧不是要尊重所有民族嗎?所以即便人口比較少,只要達到一定門檻,也是可以建立自治共和國的。
就蘇聯解體時的情況來看,幾個以西方人為主的加盟國,基本都是要分出來單干的。主要包括了波羅的海三國、格魯吉亞、俄羅斯、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等。
其中,波羅的海三國和格魯吉亞,在蘇聯還沒解體的時候,就率先宣布要出來單干了。可見其獨立的需求有多迫切。
愛沙尼亞人和芬蘭人比較接近,拉脫維亞人與立陶宛人比較接近,立陶宛人則是歐洲土生土長的波羅的人。
此外,俄羅斯、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也是積極推動蘇聯解體的關鍵。這3個國家,都是東斯拉夫人為主的國家,而東斯拉夫人,則是西方十分古老的一個族群。
還有,摩爾多瓦、亞美尼亞這類西方加盟國,雖然實力不強,但在關鍵時刻也想要彰顯民族的獨立性,所以大多數人還是支持蘇聯解體的。
由此可見,推動蘇聯解體的,其實就是這幫西方人。湊巧的是,當初組建蘇聯的時候,也是這幫人為主。
亞洲人為主的加盟國,反而不愿分出來單干
相對而言,亞洲人為主的加盟國,是不太愿意分出來單干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亞五國,他們覺得好好在大家庭里過日子,干嘛要分出來單干?
其實中亞五國也有他們自己的難言之隱,畢竟能分出來單干,對他們來說肯定不是什么壞事,那他們為什么不太愿意呢?
中亞五國,總體來說,都是內陸國家。沒有海洋作為依托,其經濟發展自然要大打折扣。畢竟修建鐵路,是一件曠日持久的事情,且過程非常復雜,不是你想建,立刻就能建的。再說了,鐵路的運力,和海運還是沒法比的。
走空運的確便捷,就是成本太高,肯定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海洋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
中亞五國沒有海洋作為依托,那他們在經濟上對俄羅斯的依賴,就顯得十分明顯了。蘇聯時期,中亞五國的發展,就嚴重依賴蘇聯的補貼。
如果分了家,那這些國家就拿不到補貼了。對他們來說,可謂是前途未卜。
當然了,事情也是有利有弊,畢竟分開以后,自主權就更大了。那么只要俄羅斯不過多干涉,他們境內的油氣資源,便能夠完全自主地被他們自己利用起來,未必就比拿補貼時過得差。
總體來說,亞洲這部分的加盟國,是不太愿意分家的。奈何大勢所趨,大家都分出去單干了,你不可能還賴在這里。
俄羅斯為何非要單飛
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畢竟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俄羅斯當局肯定是腸子都悔青了。畢竟白白損失了5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有若干勞動力。
不過用21世紀俄羅斯的處境來評判1991年的俄羅斯,的確有點不恰當。畢竟兩者的處境是完全不同的。
- 首先,1991年的俄羅斯,對蘇聯解體后,自己能夠獨立發展,充滿了期望。那時候的俄羅斯對西方充滿了向往,畢竟他們本來就是西方國家,是蘇聯建立以后,非要和西方劃清界限,才逐漸被西方排除在外的。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重新回到西方,豈不是名正言順?從他們后來采取的制度,就能說明一切。
- 其次,蘇聯在的時候,俄羅斯對聯盟的貢獻實在是太大了,不少小加盟國,都要從俄羅斯這兒拿到補貼。這不是在吸血又是在干嘛?俄羅斯當局認為,只要擺脫了這幫吸血蟲,那他們一定比當初過得更好。
- 此外,當時俄聯邦的話事人,對自身的地位十分不滿。他認為只要分出來單干,自己就是一把手,一切都要聽他的。所以他本人是極力促成蘇聯解體的人。
作為實力最強的一個加盟國,俄聯邦都在促成這件事,其他加盟國又怎么阻止呢?至于蘇聯當局為啥心甘情愿接受這個現實,其實很好理解,不是什么大局觀和大勢所趨之類的空話,主要是控制不住局勢了。但凡他們還能調動軍隊保住蘇聯,那他們就不可能眼睜睜看著蘇聯解體。
現在后悔,似乎有點晚了
現在的俄當局肯定是后悔了,畢竟蘇聯解體、華約解散以后,俄羅斯并沒有很好地回到西方。蘇聯這69年與西方針鋒相對的歷史,不可能因為蘇聯解體,就輕易得到西方的信任。所以俄羅斯難以在短時間內回到西方,是情有可原的。
西方人很擔心,蘇聯解體只是障眼法,畢竟蘇聯的主體俄羅斯還在,那么蘇聯的一些底層邏輯,就還有很強大的力量。一旦西方接納了俄羅斯,那蘇俄的力量,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將整個西方都給變了顏色。
至于那些華約小國,雖然也深受蘇聯的影響,但畢竟對蘇聯也有很深的芥蒂。而且他們實力比較弱,又不是蘇俄的發源地,因此比較容易重新回到西方,也就是北約東擴的歷史。
回不到西方,又看不上東方,那俄羅斯的處境就比較尷尬了。因此他們才會想到先保住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讓勢力范圍不要再繼續縮小,以此確保自身有機會恢復元氣。
此時此刻,他們當然希望那些亞洲加盟國,重新回到俄聯邦的懷抱。但這已經不現實了,除非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否則人家獨立了30多年,已經開始穩步提升自家的經濟水平了,憑什么全部推倒重來,跟著你混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