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厘米 編輯:阿若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
為什么我明明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工作穩定、脾氣好、長相也不差,偏偏感情上總是遇不到對的人?
為什么我越努力提升自己,越優秀,身邊的人卻總是“沒眼光”,反而看不見我?
更奇怪的是,你會發現:
有些人并不那么出色,甚至還帶著一身傷,身邊卻總有人圍繞,哪怕關系最后鬧得一團糟,也總有人前仆后繼。
心理學的真相很扎心:
優秀,從來不是吸引關系的關鍵,真正吸引人的,往往是“創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創傷吸引力(Trauma Attraction)
01
為什么優秀
反而不一定吸引人?
1.優秀,只是表層的“競爭信號”
在進化心理學中,優秀的確有吸引力。
良好的外貌、經濟條件、能力、資源,這些都會讓人眼前一亮,因為它們滿足了人類生存與繁衍的“優勝劣汰邏輯”。
但這種吸引力,大多發生在短期關系中。
長期親密關系里,人與人之間真正穩固的“黏合劑”,其實是心理安全感、共情、相互理解。
那些看似光鮮的優秀特質,往往只能讓人“仰望”,卻無法讓人“靠近”。
2.“優秀”,有時候帶來的,是心理距離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恐懼親密”,指的是一些人在關系中因害怕暴露真實的自己,而維持著距離和高冷。
很多優秀的人,往往習慣了理性、自律、控制,他們擅長解決問題、表現完美,但不擅長展露脆弱。
他們習慣把自己放在“我很強,我不需要你”的位置上。
這其實是種心理防御機制,背后常常藏著“如果我不完美,就不值得被愛”的潛意識信念。
結果,別人面對這樣的人,心底會浮現一個潛臺詞:
“TA不需要我,也不需要我的關心。”
于是,即使你再優秀,也可能沒人愿意靠近你。
來源:pexel
3.大腦真正渴望的,其實是“共情”與“被理解”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里的獎賞系統真正渴望的,不是優秀本身,而是“安全感”。
人在親密關系中最渴望的是兩種東西:
?我在你身邊能不能放松?
?我能否被真實地接納?
這種心理安全感,才是關系里最核心的“隱形吸引力”。
說到底,優秀會帶來羨慕、仰慕、欣賞,但不會自動帶來親密。
02
為什么創傷
更容易吸引人?
1.相似的傷口,最容易引發共振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創傷共振”(Trauma Resonance)。
指的是:當兩個有相似創傷、相似經歷的人相遇時,他們會不自覺地產生強烈的共鳴。
這種共鳴不僅僅是聊天投機,而是那種“你懂我”的深層理解。
比如,都曾經歷忽視、控制、冷暴力的人,會在彼此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
小時候缺愛的人,更容易被同樣缺愛的人吸引。
有創傷的人,在關系中經常會有以下特征:
?渴望被看見
?對情緒極度敏感
?害怕被拋棄
?難以建立穩定的界限
當兩個“受傷的孩子”遇到彼此,他們能一眼看穿對方的傷口,這種共鳴帶來的吸引力,遠超外貌、財富、學歷。
2.潛意識里的“熟悉感”,才是幕后黑手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上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們優秀,而是因為他們“讓我感到熟悉”。
這種熟悉感,來自你童年時期的關系模板,尤其是與父母、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
心理學中的“內在小孩理論”指出:
我們下意識會接近那些,讓自己想起“原生家庭環境”的人。
如果你的成長經歷中充滿了冷漠、苛責、忽冷忽熱的愛,你長大后,往往會不自覺地靠近同樣氣質的人。
因為這會讓你覺得安全,盡管這種安全感其實是危險的。
你會發現,你一再陷入相似的關系,愛上相似的人,陷入相似的痛苦,其實是潛意識在重演“熟悉的劇本”。
來源:pexel
3.創傷關系,不是浪漫,是心理劇本的重演
心理學家Harville Hendrix提出“想象伴侶理論”(Imago Theory):
我們常常會被那些能喚起童年創傷的人吸引,潛意識里想借此“改寫劇本”,填補缺失。
舉個例子:
你小時候父母總是忽略你,你長大后可能會愛上冷淡的伴侶,希望通過感動TA、改變TA來獲得愛,從而完成“彌補”。
但很殘酷的是,這種關系大多不會如你所愿,因為你們的劇本,早在開場就注定了走向。
這種愛,說到底,不是愛情,而是創傷的循環。
4.“一見如故”,其實可能是傷口的共振
很多人說,自己一遇到某個人就有強烈的心動感、熟悉感,仿佛命中注定。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
這種瞬間心動,可能不是真的愛情,而是創傷的共鳴。
這種心動的本質是:
“我在你身上聞到了我熟悉的痛苦氣息。”
所以,很多命中注定的關系,往往是最痛苦的關系。
03
創傷吸引力
為何如此強烈?
1.腦內獎賞系統的“誤導”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獎賞系統很容易被“痛苦-緩解-痛苦”的循環欺騙。
這種循環,會讓人誤以為“這是愛的感覺”。
也就是說,雖然和某些人在一起很痛苦,但每次爭吵后的和好、冰釋前嫌,都會帶來強烈的多巴胺獎勵,讓人上癮。
時間久了,你會對這種關系“成癮”,因為只有在這種反反復復的拉扯中,你才會感覺“活著”。
心理學稱之為“關系上癮”。
2.依戀反應:焦慮與回避的拉扯
依戀理論里,焦慮型與回避型的組合,是最容易陷入“創傷吸引力”的關系模式。
?焦慮型依戀:極度渴望親密關系,害怕被拋棄,容易反復忍讓、討好。
?回避型依戀:害怕親密,傾向控制關系,習慣冷處理和拉遠距離。
這種組合,會讓兩個人陷入拉扯:
一個拼命靠近、另一個拼命后退,但彼此卻又離不開對方。
這種關系中,兩個人的創傷互相刺激,關系越痛苦,反而越難離開。
來源:pexel
3.關系上癮的“化學反應”
創傷關系里,大腦中的三種化學物質會交替作用:
? 多巴胺(快樂與獎賞)
? 皮質醇(壓力與焦慮)
? 催產素(依戀與信任)
你會在“痛苦-和好”的反復中,上演以下循環:
1. 吵架,痛苦,壓力大(皮質醇飆升)
2. 和好,一瞬間甜蜜滿足(催產素、多巴胺暴增)
3. 大腦記住這種“過山車般”的刺激,潛意識渴望重復。
這就是為什么,你明明知道不合適,卻怎么也放不下。
04
真正的吸引
是能夠愈合自己的人
那些讓你“欲罷不能”的人,很多時候,其實并不是因為他們真的適合你,而是因為你的潛意識在說:
這段關系能幫我解決未完成的心結。
但問題是,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好好照顧自己,不懂如何療愈過往,這種“創傷吸引力”,只會一次次把你帶回舊傷痕,讓你在同樣的關系里兜兜轉轉。
想打破這樣的循環,唯一的辦法,是先學會療愈自己。
第一步:抽離熟悉,走出創傷腳本
認真問問自己:那些吸引你的人,真的適合你嗎?
還是說,他們的言行和氣質,其實讓你不自覺地重演了童年的遺憾或曾經的痛苦?
很多怦然心動的瞬間,并不是緣分,而是熟悉感在作祟。
看清這一點,你就能慢慢松開那些反復上演的關系套路,開始為自己做出新選擇。
來源:pexel
第二步:善待自己,不再依賴外界的溫暖
你越能溫柔地善待自己,越能讓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再執著于別人給的回應。
善待自己的方式,不需要多復雜,可以是:
疲憊時,給自己準備一頓溫暖的飯菜; 難過時,不再勉強自己,而是允許自己休息、流淚; 勇敢接納自己的過去,承認那些受過傷的地方,不再逃避; 多一點自我探索,理解自己為何總會被相似的人吸引。
當你能在這些日常細節里給自己力量,你就會發現,那些非得靠關系來填補的空洞,也在悄悄變小。
關系帶來的吸引力,也會變得清澈而不帶執念。
第三步:慢下來,讓生活重新回到自己手中
關系很重要,但永遠不是人生的全部。
給自己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間,允許生活回到屬于自己的節奏——
去旅行、種一盆喜歡的植物、學習一個新興趣、重新規劃自己的小目標。
這些不起眼的“小跳板”,往往正是你走出舊關系模式、打破創傷吸引力的關鍵。
真正的吸引力,從來不是拼命討好、努力靠近換來的;
而是當你終于把自己安頓好、內心松弛下來時,那些溫柔而健康的人,自然會向你走來。
來源:pexel
一段關系的吸引,從來不只是外在的美好,更是一種靈魂的相當:
“我們在一起,能各自做自己,也能共同生長。”
優秀可以讓你被看見,但傷痕會讓你被理解,而真正能使關系流長的,不是任何一端,而是你先安放了自己,能和自己和解。
想要適合的人,先要成為適合自己的人。
當你做到了,你會發現——
即使獨自行走,也能走得更遠;
而真正重要的人,也會自然出現在你的路上。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