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稅戰,讓特朗普意識到,稀土是中國手中握有的一張有力王牌。一旦這張牌打出,美國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但偏偏有國家不信邪,要挑戰中國在該領域的優勢地位。
1.日本宣布大動作,和中國分庭抗禮?
據日媒報道,日本計劃從南鳥島周邊5500米海底的泥漿中開采稀土,期待有一天能與中國“分庭抗禮”,從而減少對中國的稀土依賴。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日本政府可是下了血本,把價值5億美元的"地球號"鉆探船都開到了太平洋深處。按照計劃,日本將在三周時間收集35噸的海底泥漿,每噸泥漿里大約能得到2公斤稀土。
(日本部署鉆探船,欲開采海底泥漿)
那么,日本的打算能成真嗎?
現實給他們澆了盆冰水:首先,深海采礦可不是在陸地上挖個坑那么簡單。早在2011年,日本就宣布發現了這一海底寶藏,然而多年過去,卻遲遲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其原因在于,深達5500米的海底開采,對技術和設備的要求非同一般。
據透露,日本目前最先進的采礦設備,也只能下潛到2400米,這距離“真正的目標”還差得老遠。試驗顯示,采集速度僅為陸地礦山的0.3%,更別提那高昂的成本了,是陸地開采的五倍!換句話說,既要與深海抗爭,又要面對經濟壓力,這讓日本的稀土開發計劃步履維艱。
其次,最棘手的問題是提煉與加工能力不足。在全球范圍內,98%的稀土冶煉產能集中在中國,而日本自有的冶煉廠不僅規模小,更重要的是成本高出中國的3.2倍。
(日本開采海底稀土存在技術瓶頸)
面對這樣的技術門檻和成本壓力,日本想要和中國搶奪稀土市場恐怕很難。
2.中國稀土雙重優勢,美國也望塵莫及
當全世界還在玩"挖礦游戲"時,中國早已通關了稀土產業鏈的"隱藏關卡"。國際能源署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不僅掌控全球61%的稀土產量,更壟斷著92%的精煉產能。即便是美國砸下重金重構供應鏈,也難以彌補與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差距。
美國芒廷帕斯礦就是最好例證。這座北美唯一稀土礦每年產出4萬噸礦石,卻要千里迢迢運到中國加工。
美國政府曾豪擲15億美元搞"稀土自主",結果這么多年過去了,美國重稀土分離車間連影子都沒有。原因很簡單:中國用30年時間建立的稀土提純技術體系,不是砸錢就能復制的。更致命的是技術代差。
幾十年來,中國在這個領域不斷耕耘,把稀土資源的截至和分離工藝做到世界一流水平。而美國和其他國家,即便早就意識到了這種依賴,卻發現要建立起跟中國媲美的供應鏈,不僅時間漫長,還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撐。
(美國斥巨資重構稀土供應鏈,卻難有突破)
美國公司至今還在用上世紀80年代的設備,處理成本高出中國47%。這種情況下,五角大樓也不得不承認:到2027年,美軍90%的稀土還得靠中國。
對于日本來說,即便在技術上做出突破,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撼動中國在稀土領域的霸主地位。即使他們能成功采集到大量的稀土原材料,如何在成本可承受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地分離和提煉,仍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相比之下,中國不僅在現有技術上不斷優化,還積極探索新的開發途徑,彼此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3. 中國稀土布局,對其他國家實現降維打擊
當日本還在為2400米的采礦深度發愁時,中國已經實現了從陸地到深海的全產業鏈"包場"。中國稀土產業的升級速度,讓全球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中國掌握著稀土產業的"三大殺招":分離提純技術:全球92%的精煉稀土產自中國,核心技術比芯片光刻機還難突破;深海采礦能力:"蛟龍號"已具備7000米作業深度,是日本設備的三倍;循環利用體系:廢舊電子產品回收提取技術讓稀土利用率提升40%。
(中國通過大量投入,在稀土領域建立絕對優勢)
最讓西方睡不著覺的是,中國正在把稀土優勢轉化為標準制定權。就像5G領域的華為一樣,我們現在不僅賣產品,更在輸出技術標準。國際稀土聯盟數據顯示,中國主導制定了83%的稀土行業國際標準,這相當于在資源領域建立了自己的"SWIFT系統"。
美國智庫最新報告指出,中國稀土產業的升級已經形成"馬太效應":技術越領先→成本越低→市場份額越大→研發投入更多。這個正向循環讓追趕者陷入"越追越遠"的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