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發生在大阪府的強奸案件震驚了整個日本社會。案件的三名涉事者,其中一名是中國籍的年輕男子——李某,年僅23歲,身份為在日專門學校學生。更令人唏噓的是,這三人甚至在犯案當天仍互不知名,僅通過“字母代號”互相稱呼,仿佛完成一場精心編排卻冷漠至極的“合作”。
據大阪府警方通報,這起案件發生在6月中旬,大阪府內某間公寓內。一名20多歲的女性,遭三人持刀威脅并實施性性侵。主犯李某已被逮捕,而與其共犯的兩名日本男子也已被捕。
在警方調查中,李某還稱"本來就對性暴力感興趣"。這種態度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小編了解到,三人通過網絡認識,目標明確,就是為了“共同作案”。更令人發指的是,他們彼此并不知曉真實身份,僅用“A”、“B”、“C”這類字母代號相互稱呼,像是一場“匿名的罪惡合作”。
事件曝光后,日本各大媒體迅速報道,尤其“用英文字母互稱的關系”成為關鍵詞,刺痛著公眾神經。網絡評論區瞬間爆炸:
“這不是普通的犯罪,這是徹底的道德崩塌。”“居然有人可以不知對方姓名,卻能合謀性侵……這說明了什么?”“匿名化網絡正在吞噬人性。”
不少人開始擔憂,日本社會的開放與寬容,是否正在被極個別外國人士濫用?而中國留學生群體,也因此承受了不應波及的輿論壓力。
這起案件最大的警示,不僅是性暴力本身的可怕,而是網絡匿名平臺如何成為“犯罪工具”的冰冷現實。三名作案人通過網絡平臺“結識”,互不知名、不問背景,僅憑“性暴力目的”便聚集在一起。
這是一種“去人性化”的行為模式,在匿名系統下,人變成了功能單元,罪惡變得毫無負擔。
據悉,李某為在日中國籍專門學校學生。近年來,在日中國留學生人數持續增長,多為勤奮學習、踏實生活的年輕人。然而,一旦出現類似極端事件,便極易引發整體群體的污名化。
小編認為個體犯罪行為應由個人承擔,而不應波及整個族群。 但同時,也應提醒在海外生活的年輕人,法律與道德的紅線,任何時候都不能觸碰。
愿受害者早日恢復,也希望所有漂泊異國的年輕人,始終銘記:自由并不意味著可以放縱,異鄉并不是無法無天的逃避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