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是皇帝最大,但皇帝只是一個人,他沒有辦法管理整個國家。這時候就需要一群幫手來幫他協助管理,這也就是朝廷的形成。之前老大曾有一篇文章跟大家聊了聊關于秦朝朝廷的權力中心,那就是三公九卿制度,那么在唐朝,是又有哪些變化呢?
唐朝的權力中心叫三省六部,當然這個不是唐朝創造出來的,而是隋朝。只是隋朝存在時間太短,所以大家了解的三省六部是在唐朝才發揚光大的。當然源自秦朝的三公并沒有撤除,只是這些官職已經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了,大多數都是象征意義。
三省六部一共是九個部門,三省就是尚書省、門下省和中書省。而六部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禮部、吏部、兵部、戶部、刑部和工部。因為六部大家普遍都比較了解,且老葉也有專門介紹過,這里就不再過多描述,主要跟大家聊的還是以三省為主。
尚書省
尚書省在唐代初期權力非常大,是整個唐朝最高行政機關,不說別的,單看尚書省下設六部二十四司,就知道尚書省的權力之大了。尚書省的掌權人被稱之為尚書令,在隋朝時期,尚書省的尚書令是由隋朝三公之一的楊素擔任。
而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秦王時就是第一任尚書令。但到了唐朝后期,由于尚書令經常空缺,各部陰奉陽違再加上軍事上的需要,各地方節度使權力變大,尚書省基本形同虛設了。
尚書省除了最高掌權人為尚書令之外,還設有左右仆射各一人,左右丞各一人。尚書令官職為正二品,左仆射、右仆射為從二品,左丞、右丞為正四品。
左仆射最出名的人物當屬唐太宗時期的房玄齡,而右仆射則是人稱房謀杜斷的杜如晦。
門下省
門下省在唐朝是和尚書省共議國政的存在,但它并不參與起草各類章法,而是負責審查和駁回。雖然看起來好像剛好能管住尚書省,但實際上尚書省起草的文書章法基本上都是經過皇帝的批準,所以門下省最多就是查漏補缺,很少動用駁回的權利。
門下省的掌權人為侍中,關于侍中,新唐書里有非常明確的記載:
周制,大宗伯郁人,下士二,掌祼事。漢無郁人,用近臣。漢世侍中微甚,籍孺、閎孺等幸臣為之。后漢邵闔自侍中遷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職省起居,執虎子,蓋褻臣也。今侍中位宰相。
除了侍中以外,還設有左右侍郎二人,左右散騎常侍二人,左右諫議大夫二人。侍中在唐太宗時期為正三品,后在唐代宗時期上升為正二品。侍郎為正四品,同樣在唐代宗時期升為正三品。左右散騎常侍為從三品,左右諫議大夫為正五品。
侍中在唐朝最出名的官員為高士廉,而門下侍郎比較有名的則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在武則天時期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也做過門下侍郎,只不過那時是叫鸞臺侍郎。關于左右散騎常侍,歷史上記載房玄齡的兩個兒子房遺直和房遺愛都擔任過。
中書省
中書省是唐朝三省之中權力最大的省,如果說尚書省是唐朝最大的行政機關,那么中書省就是唐朝最大的權力機關,基本上可以說是除了皇帝之外權力最大。所以中書省的中書令也被稱之為唐朝宰相中的首輔(唐朝的三省掌權人都可以稱之為宰相)。
中書省主要負責的是傳達皇帝的意見,發布皇帝親自寫的詔書,掌管一些機密重要的文書,以及向所有地方機構傳達中央政令。
中書省的掌權人被叫作中書令,官職為正三品,唐代宗時期升為正二品。除了中書令之外,還設有中書侍郎兩名,官職正四品,唐代宗時期升為正三品。中書舍人六名,官職為正五品,同樣在唐代宗時期升為正四品。
中書令在唐朝最為出名的是凌霄閣二十四功臣排在首位的長孫無忌,其實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中書省是權力最大的了,因為長孫無忌本身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為信賴也最為倚重的人。當然除了長孫無忌之外,唐玄宗時期的名相張說也是中書令。
中書侍郎比較有名的是當時五姓七家之一博陵崔氏的族長崔仁師,同樣武則天時期的名相張柬之在做宰相之前,被姚崇推薦去做過一段時間的中書侍郎。而中書舍人最為出名的就是號稱唐朝四大名相之一的宋璟,唐高宗時期的中書令高季輔也做過一段時間的中書舍人。
以上就是關于唐朝時期的三省的介紹了,當然由于老葉并不是歷史方面的專家,若有寫錯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包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