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是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子。元嘉七年,劉駿出生于當時的政治中心建康。作為皇室成員,劉駿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經史子集、騎射武藝等方面均有涉獵,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與聰慧。《南史》記載劉駿:“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甚美,雄決愛武,長于騎射。”
元嘉十二年,年僅5歲的劉駿被封為武陵王,獲食邑五千戶。年紀稍大些,劉駿先后出任湘州刺史、南豫州刺史、秦州刺史。特別在擔任雍州刺史期間,劉駿在部下的輔助下,他大力在雍州境內招募北方流民,并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荊雍兵,順利討平雍州境內的蠻族叛亂。同時,他還興修水利,鼓勵農業活動,雍州地區因此連年大豐收,他在當地也獲得了很高的聲望。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領大軍南侵,劉駿奉命鎮守彭城。面對北魏強大的攻勢,劉駿沉著冷靜,組織軍民頑強抵抗,多次擊退北魏軍隊的進攻,成功保衛了彭城,此次戰役彰顯了劉駿的軍事才能。
元嘉三十年,一場宮廷政變徹底改變了劉駿的命運。當時的太子劉劭因巫蠱之事被宋文帝劉義隆發現,劉義隆欲廢黜劉劭太子之位。然而,消息泄露,劉劭先發制人,弒父篡位。劉劭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天下公憤,各地藩王紛紛起兵討伐。
劉駿在江州以 “討逆” 為名,號召天下軍民共同起兵討伐劉劭,他親自率領大軍向建康進發。由于劉劭的行為不得人心,劉駿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并在同年四月成功攻克建康,劉劭及其黨羽被斬殺。
劉駿在平定劉劭之亂后,于同年五月正式登基稱帝,改元孝建,史稱宋孝武帝。
劉駿登基后,面臨著諸多內憂外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
在中央集權方面,劉駿大力削弱宗室權力。他深知宗室勢力過大對皇權的威脅,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宗室的權力。他頻繁調動宗室諸王的職位,使其難以在一地形成穩固的勢力;同時,加強對宗室的監督與控制,一旦發現宗室有不軌行為,便嚴厲懲處。他更是在平定南郡王劉義宣的叛亂后,不在派劉氏宗室鎮守地方。
在官員選拔方面,劉駿大力提拔和全面起用寒人擔任要職,進一步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特權。他重用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寒門子弟,讓他們參與朝廷機要事務,擔任重要官職。這些寒門官員由于出身低微,對皇帝更加忠誠,同時也能為朝廷帶來新的活力與思想,這對加強皇權、提高行政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經濟方面,劉駿實行貨幣改革,鑄造新的貨幣,穩定物價;勸課農桑,減免賦稅,振濟窮人和災民;加強對商業的管理,促進商業繁榮。
在文化方面,劉駿本人也有一定的造詣,他喜好文學,經常與文人雅士交流,舉辦文學活動。同時他還大力興辦學校,在京城建康設立了國子學,還鼓勵各地設立地方學校。
盡管劉駿在位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的統治后期存在諸多爭議與污點,使其歷史評價褒貶不一。
在生活作風方面,劉駿被指責生活奢靡,沉迷于酒色,貪圖享樂。他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和園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在統治后期,劉駿的猜忌心日益加重,對朝廷大臣和宗室成員動輒猜忌、誅殺,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政治氣氛緊張。他的這些行為嚴重削弱了劉宋王朝的統治基礎,也為后來的動蕩埋下了隱患。
大明八年,劉駿因病臥床不起,病情日益加重。同年五月,劉駿在玉燭殿駕崩,時年 35 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祖。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嚴耀中這樣評價劉駿:宋孝武帝是一個能以自己的政策開辟時代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有著過人的精力和才能的皇帝……孝武帝比諸秦皇、漢武、曹操、楊堅等專制君主有著相似的出眾才能,既有勵精圖治的抱負,而又好大喜功,并且殘忍,只是沒有他們幸運,在歷史上保留的是一個很壞的形象。……《宋書》作者沈約的父親沈璞為劉劭賣命而被宋孝武帝所殺,而他的事跡又有仇家沈約來整理記載,只好聽任咒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