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住院預交金額度!
6月30日起,全國公立醫療機構正式執行國家衛健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規范公立醫療機構預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公立醫療機構必須降低住院預交金額度。醫保患者的預交金將降至“同病種同保障類別個人自付平均水平”,非醫保患者也需參照同病種歷史費用情況大幅降低預交金。
這意味著患者住院的“門檻費”顯著降低,資金墊付壓力大大緩解。對于廣大患者而言,這無疑是國家推動醫療惠民、改善就醫感受的有力舉措。
取消住院押金成為一種趨勢
自 20 世紀 80 年代建立的預交金制度,在當時信息化程度較低的時代,確實發揮了保障醫院資金周轉、降低欠費風險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醫保覆蓋面已擴大至 95% 以上,移動支付也變得極為普及,預交金制度的歷史使命逐步走向終結。
國家衛健委財務司司長劉魁曾在答記者問時介紹,假設某醫院經測算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的某病種過去三年平均住院費用是9000元,醫保報銷后個人平均自付的費用是3000元,該醫院向該類患者收取的預交金就不得超過3000元。與過去多退少補的方式相比,更加透明合理,能夠減輕患者經濟壓力,改善看病就醫體驗。
隨著“誠信就醫”的開展,取消住院押金成為一種趨勢,這是一項為群眾提供的非常便利的就醫措施。目前,濱州、上海、廣州、江蘇、安徽等多地都已實現了住院“0”押金的目標。隨著“取消住院押金”措施的推出,這大大優化了就醫流程,只需出院時一次性結算。患者次均住院可減少排隊付費3次,節約看病時間近30分鐘,就醫時間縮減30%,就醫體驗感得到顯著提升。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取消住院押金這一舉措雖然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先診療后付費”后,逃費壓力給到醫生?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岳指出,“先診療后付費”“零押金住院” 等信用就醫模式能提升服務便捷性,改善患者就醫體驗,融洽醫患關系,是未來醫療發展的大勢所趨。然而截至去年,這些模式主要應用于二級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中,逃費問題成為不少醫院推廣該模式時的一大顧慮。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
此前,某知名醫學平臺面向全國醫務人員發起了一場主題為 “你為患者墊過醫藥費嗎?” 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2%的醫務人員曾為患者墊付過醫藥費。其中,34%的醫生為1至2位患者墊付過,2% 的醫生甚至為 10 位以上患者墊付過。從墊付金額來看,醫生人均墊付3970元,8%的醫生墊付金額超過萬元。
某三甲醫院的一位急診骨折患者留下虛假信息逃費8000元,最終欠費被分攤到科室績效。某公立醫院更將患者欠費的70%直接從管床醫生績效中扣除,有醫生因此背負12萬元債務,幾乎相當于半年工資。這種“救命反成賠本買賣”的困境,如何破解?
“以前有押金在,多少是個約束。”一位外科主治醫生坦言,“現在押金少了甚至沒了,患者要是偷偷出院跑了,費用找誰收?”
由此可見,患者欠費不僅會給醫院帶來經濟損失,還可能引發醫患矛盾,甚至將欠費風險轉嫁給醫務人員。
此外,醫院還承擔著墊資壓力。中國政法大學醫藥法律與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鑫介紹,目前我國醫療市場以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但政府撥款有限,患者欠費會給醫院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壓力。
“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的大醫院,患者來自全國各地,異地就醫人次多,一旦出現欠費,追討難度和成本更高。”
破解困局的多維路徑:“黑名單”制度
讓信用制度為善意醫療“兜底”
面對這些挑戰,多地已經開始積極探索應對之策,為破解困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安徽省廬江縣人民醫院自 2024 年 5 月起試點降低住院預交金,以 “經腹闌尾炎切除手術” 為例,患者預交金從 6000 元降至 1500 元,降幅達 75%,且這一舉措覆蓋了 37345 名患者。這種精細化測算模式正逐步在全國推廣,要求醫療機構結合近三年數據動態調整預交金標準,做到 “一院一測算” 。
針對逃費問題,“黑名單” 制度成為了重要的防范手段。吉林、安徽等地將惡意逃費者納入醫保失信名單,這些患者再次住院時需全額預交費用,并且醫保報銷比例也會降低。
此外,部分醫療機構還通過信用體系建設和風控措施配套實施,最大限度降低欠費風險。例如:廣東珠海實施黑名單管理制度,被列入者全市醫療機構暫停醫保待遇,清償欠費后方可恢復;大連推出惠民就醫信用額度,未按時還款者納入征信記錄;杭州通過"錢江分"信用評分體系動態調整門診住院授信額度;鄭州則依托"商鼎分"信用系統,對守信市民開放信用就醫服務。
國家醫保局也在積極推動將醫保結算系統與個人征信體系對接,未來,逃費行為可能不僅僅影響患者在醫療領域的待遇,還會波及房貸、車貸等社會信用方面。值得關注的是,北京某三甲醫院建立的 “費用預警系統” 成效顯著,當患者自付費用超過預交金 80% 時,系統會自動觸發提醒,使得逃費率下降了 42%。這些探索和實踐,為解決患者逃費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醫護人員的行動:主動參與防范逃費
在政策框架下,醫護人員并非被動接受者,而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共同防范逃費風險。
一是吃透政策,精準執行
深入理解預交金降低的計算標準,確保執行合規。同時,優化住院登記、費用日清、出院結算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實 “出院后 3 日內完成結算” 的要求,壓縮逃費窗口期。
二是加強溝通,做好宣教
入院時向患者及家屬清晰說明費用預估、自付部分金額、結算時限要求及惡意逃費的嚴重后果,讓患者明明白白消費,理解及時結算是義務。
三是用好現有管理工具
強化住院期間費用管理,做到日清日結,及時發現異常;加強出院環節管理,建立出院結算前的審核流程。
四是積極反饋,建言獻策
將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潛在的逃費風險案例,以及對于 “黑名單” 等保障機制的具體建議,通過醫院管理層、行業協會等渠道,向政策制定部門反映,推動配套措施的完善。
《關于規范公立醫療機構預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公立醫療機構原則上要在患者出院后 3 個工作日內完成住院費用結算,并向 “24 小時內結算” 的目標邁進。這一要求若能切實落實,也將極大地壓縮可能的逃費窗口期,為防范逃費風險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來源:華醫網
信息采集:衛健君
聲明: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眾號立場。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