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患者、人才與資源
合作辦醫“兵臨城下”
民營資本重塑行業規則
三甲醫院新院拔地而起
當三甲醫院的新院區在禪西拔地而起,當省級醫院通過合作辦醫“兵臨城下”,當民營資本以百億投入重塑行業規則,一場圍繞患者、人才與資源的醫療“暗戰”正在佛山悄然上演。佛山醫療版圖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競合與重構。
南都推出專題報道,聚焦佛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醫療高地”戰略背景下,三甲醫院、鎮街醫院、民營機構與外來者這四大醫療勢力在政策驅動、資本介入、患者分流、技術迭代中的多維博弈,揭示醫療供給側改革的深層邏輯。
西進突圍
近五年佛山市三甲床位激增超40%
站在市二醫院新院區觀景臺上東望,老城區的市一醫院大樓與城西現代化醫療綜合體遙相呼應,恰似這座城市醫療生態的過去與未來。五年間40%的床位增長,“東西南北中”全域布局的三甲網絡,百億級民營資本的強勢入場——佛山醫療資源擴張的規模與速度令人矚目。
市二醫院綠島湖院區的啟用,是這場擴張潮的典型縮影。這座投資33.75億元、配備1200張床位的醫療綜合體,承載著雙重使命:對醫院自身而言,是突破老城區空間枷鎖的“翻身仗”——此前其眼科等王牌科室在暑期高峰已無力承載洶涌人流。對城市而言,則是填補禪西55萬人口三甲空白的戰略落子,將急危重癥轉診時間從40分鐘壓縮至“15分鐘醫療圈”內。
南都記者觀察發現,“西進”成為佛山三甲醫院擴張的共同選擇。
市一醫院將手術室“搬進”高明區人民醫院,重構區域急救體系,成功搶救危重患兒的案例印證了資源下沉的迫切價值;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三水醫院、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等省級力量的新院區相繼落子,近五年全市三甲床位激增超40%。
擴張背后是城市化倒逼與醫院內卷的雙重驅動。當廣州大三甲醫院通過合作辦醫“兵臨城下”,佛山本土龍頭不得不在擴張與生存間尋找平衡點?! ?/p>
明暗博弈
效率失衡、同質化迷思和人才爭奪戰
市一醫院托管高明醫院的“輸血式幫扶”陷入尷尬困境——高明門診量增長緩慢,市一本部急診量卻因基層轉診不暢而激增?!拔覀兙拖襻t療界的‘銀行’,既要保證優質資源,又要維持服務均衡。”市一管理層道出資源調配的深層矛盾。
數據顯示,佛山基層診療量占比57.96%,距2025年65%的目標仍有差距。硬件老化與患者“小病也要擠三甲”的就醫慣性,使“大醫院吃不下,小醫院接不住”的困局愈演愈烈。
當骨科機器人成為市一、佛中醫、禪醫的“標配”,當腫瘤中心紛紛開設“中醫護理門診”,特色??普郎S為標準化配置。一臺骨科手術機器人采購價動輒數千萬,疊加改造、維護與培訓成本,高昂投入下實際利用率與資源浪費的質疑不絕于耳。為平衡DRG(即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控費壓力,公立醫院不得不將醫美、口腔等市場化科室作為“現金奶牛”,引發公益屬性稀釋的爭議。
今年5月,醫教融合領域接連上演重磅簽約:市二醫院與廣東藥科大學共建附屬醫院,市一醫院牽手南方科技大學。這背后是尖端人才的爭奪白熱化——市二為引進專家開出“30萬生活補貼+30萬購房補貼”,市一博士后年薪高達65萬。一面是副高以上專家持續流向廣深大三甲,一面是醫學博士主動下沉鎮街醫院尋找“自由度”。
一位扎根基層的博士坦言:“成為學科帶頭人推動科室‘起死回生’,比在三甲內卷更有盼頭?!?/p>
民營資本則憑借“個性化人才戰略”加入戰局:和祐醫院為人才定制學科發展路徑,構建職業全周期吸引力矩陣?!?/p>
基層求生術
差異化生存與在地化破局
在“參天大樹”的夾縫中,基層醫院摸索出特色化生存法則。
“增診不增收”是普遍困境——張槎醫院住院量增長22.91%,收入反降6.44%,DRG控費與財政投入不足使其陷入“越忙越窮”循環。而破局之道在于如何激活“在地化能力”。
張槎醫院憑借中醫治未病科實現社區衛生站中醫業務量激增800%;丹灶鎮整合二級醫院與社區中心,康復醫學科躋身市級特色???;均安鎮在社區站點嵌入133張醫養床位,開創失能老人照護新模式。“與其追逐三甲評級,不如讓每個社區都有拿得出手的特色服務?!币晃粯I內人士點出基層生存的本質。
大瀝醫療集團的誕生則提供了另一種思路——三家區級醫院合并為1620張床位的“佛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試圖以整合替代擴建。但合并只是開始,“1+1+1>3”的實現需跨越管理復雜度激增的挑戰?!?/p>
民營變局
信任重塑與技術降維打擊
進入2025年,佛山民營醫療機構“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在加劇。中小機構在DRG改革與公立特需擴張中舉步維艱,頭部資本卻以技術賦能重塑行業邏輯。
美的斥資百億打造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和祐醫院,以AI技術貫穿診療全流程,卻按公立標準收費,打破“民營即高價”的偏見;復星禪醫憑借6500萬“射波刀”、120萬元一針的CAR-T療法構建技術壁壘,以“基礎醫療+高端服務”分層滿足需求。當禪醫成為全國非公醫院競爭力六連冠,其發展印證一個趨勢:技術硬實力與服務精細度結合,方能重建患者信任。
佛山醫療的“暗戰”遠未終結。
當三甲醫院在東西南北的版圖上插滿旗幟,當鎮街醫院在中醫康復與醫養結合中開辟生路,當民營資本用AI與尖端設備重塑價值邏輯,一個更根本的命題浮出水面:醫療資源的豐富是否必然轉化為健康獲得感?
答案藏在市民的選擇中——是寧可擠三甲也不愿踏入社區醫院的慣性,是鎮街醫院滿意度提升背后特色專科的崛起,是為服務體驗甘愿自費赴民營醫院的消費升級。
佛山醫療高地的建成,終將取決于能否在“公益與效率”、“擴張與均衡”、“競爭與協同”的鋼絲上,走出自己的平衡之道。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勝負之匙不在大樓多高、設備多精,而在于能否讓每個市民在最近的半徑內,獲得最適配的醫療服務。
監制:劉岸然 謝江濤
策劃:李平 何惠文
采寫:南都記者 孫振凌 王倩 唐宇松 李煥怡 實習生 趙孟佳
攝影:南都記者 鄭俊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