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頭痛頭暈好多了,縣里專家定期來鎮衛生院服務看診,家庭醫生還定期上門測血壓、教用藥。”7月1日,山東省臨沭縣青云鎮中朱崔村高血壓患者王自三說。2023年8月,臨沭縣成立縣域慢病管理中心,并創新慢病管理“四三二”模式,通過四級聯動、三重數字賦能和雙向閉環管理實現病患者就診率、復診率和隨診頻次達標率均超過國家慢病組制定的參考值,累計篩查管理慢病患者超11萬人次。
王自三的經歷是臨沭醫改的生動注腳。去年他在鎮衛生院就診時,通過醫共體綠色通道轉至縣人民醫院,完成檢查確診后,專家提供治療方案和建議,下轉回衛生院治療康復。“縣級醫院確診、鄉鎮治療、家醫隨訪,癥狀較嚴重的由縣級醫院治療后再轉回衛生院康復,現在看病像坐‘直通車’。”臨沭縣政協副主席、衛生健康局局長王光娟介紹,縣政府統籌,縣財政近3年投入專項資金1800萬元,建成1個縣級“三高中心”、12家鎮級“三高基地”和270個村級“三高之家”,心電設備配備率達100%。
此外,該縣通過完善全周期健康檔案系統、打造智慧化診療支持體系、建立精準化評估管理系統,實現三重數字賦能。打通公共衛生、家庭醫生、HIS和健康查體系統,同步超11萬條慢病人群數據,實現動態管理,智能AI隨訪,提供個性化健康教育和干預方案調整。“全縣鎮村共配備了300臺穿戴式心電監測設備,患者在村級監測檢查后,醫共體心電一張網AI系統自動分析數據,異常心電圖能夠實現5-10分鐘響應,群眾‘家門口診療’。”該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王曉舟表示。
如今的臨沭縣,慢病管理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形成了從預防到康復、從質量到成本的全流程閉環。“以前看病要跑縣里好幾趟,現在村里初篩、鎮上復查,有問題直接走綠色通道轉診,治好了還能回鎮村康復。”作為這套三級篩查模式的受益者,王自三贊不絕口。與此同時,另一道“質量—成本”閉環也在發揮作用。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負責人、臨沭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劉瑞林介紹:“我們推行臨床路徑標準化管理,審方中心智能系統自動審核處方,不合理用藥少了,治療費降了,但效果更好了。”數據顯示,該模式實施后,住院患者次均費用下降23.4%,而慢病管理達標率反而顯著提升。(寶紅 韓莉 鳳婕)
來源:新華網
編輯:劉杰 崔海明
快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小編披星戴月
賞個和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