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大儲市場,曾是眾人眼中的香餑餑,如今卻成了內卷式出海的 “重災區”。
價格跌跌不休,企業打得頭破血流,是時候喊停了 —— 中東大儲,必須反內卷!
01頭部企業,在中東發起內卷!
中東儲能系統價格的下降呈現出明顯的階梯式特征。
2021年,紅海一期項目報價還在20美分/Wh,到了2023年沙特Sudair項目,就降到了約11美分/Wh,而2025年阿聯酋RTC項目,已低至7.5美分/Wh。四年間,降幅超過62%。這背后,既有技術迭代降本的原因,也離不開中國企業之間在中東競爭的加劇。
2025年,頭部企業在中東的大儲報價正在分化。
陽光電源在沙特NEOM項目的液冷系統報價1-1.5元/Wh(測算結果),比亞迪在阿聯酋的標準化系統報0.7元/Wh,寧德時代的一體化方案則報0.7元/Wh,價差幅度達到 76%。!
這種差異,源于技術路線選擇與成本控制能力的分化:像比亞迪、寧德時代這類垂直整合企業,憑借電芯自供,單位成本比光儲電源這種外采電芯的企業低30%-35%。其中,寧德時代通過鋰礦到回收的全鏈條布局,把電芯成本控制在0.4元/Wh以下,似乎形成了結構性的成本優勢。
市場份額的變化,也能說明問題。有說法稱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合計占據了中東市場新增訂單60%份額,陽光電源的市場份額則有所下降。
客觀說,在電車領域的反內卷對象比亞迪,在大儲領域也在推動海外價格戰。結果就是,一個在全球本已建立起絕對領先優勢的行業,大家卻賺不到本應該賺到的錢。
02光儲與化石能源平價,竟在中東率先實現!
全球光儲系統成本下降,是能源轉型實打實的核心驅動力。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10-2025年全球光伏配儲系統度電成本從0.38美元降到0.05美元,降幅達86.8%;同期,中東天然氣發電成本穩定在0.06-0.08美元/度。這意味著就在今年,中東光儲系統其實已經具備了與天然氣發電平價的能力,其中儲能成本下降貢獻了42%的度電成本降幅。
中東地區的能源轉型目標,也對降本提出了明確要求。
沙特“2030 愿景” 規劃的可再生能源裝機中,光儲項目要實現0.03美元/度的目標電價,這就要求儲能系統成本控制在6美分/Wh 以內。
中國企業的技術輸出與規模效應,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支撐——通過規模化生產,中國儲能企業把液冷系統單位成本從2020年的0.5美元/Wh 降到2025年的0.12美元/Wh,為中東能源轉型打下了經濟基礎。
03已經影響產品品質
當前中東大儲市場已經出現了三類典型的內卷化特征:
一是價格跌破合理成本線。今年,有一家中資企業為了中標卡塔爾800MWh項目,報價僅為6.2美分/Wh,行業人士普遍認為這個項目是 “賠本賺吆喝” 。因為該公司此前也曾表示,低于0.8元/Wh就是虧本生意。6.2美分/Wh換算后約為0.44元/Wh,也遠低于該公司此前在中東項目的報價。
二是技術投入占比下滑。從行業數據看,2023年中東儲能項目的研發投入占比有所下降。另據市場傳聞,已有個別企業為了壓縮成本,把液冷系統的冗余設計標準調低,這直接影響到系統在極端高溫環境下的運行穩定性。
三是供應鏈風險不斷積聚。為了壓低成本報價,個別企業為了低價拿單,開始用B級電芯替代A級產品。這類電芯大致在高溫環境下項目循環壽命衰減速度加快。
04如何在海外理性競爭?
不怕老外,就怕老鄉。不怕外人,就怕自己人。究竟是良性的市場競爭,還是內卷式出海,其實有標準可循。區分合理降本與內卷化的核心,就看是否以技術進步為支撐。
趕碳號建議要構建理性競爭秩序,或許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由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牽頭制定《儲能出海價格自律公約》,設定成本加成率預警線(建議不低于5%);
另外,推動中東業主建立技術評分體系,把全生命周期成本(LCOE)納入評標指標;
第三,鼓勵企業參與中東本地化產業鏈建設。
中東大儲的健康發展,需要在降本與質量、份額與利潤之間尋求到一個平衡點。只有當技術進步驅動的成本下降,能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回報時,才能真正實現能源轉型與產業發展的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