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朝軍機大臣,你是不是第一感覺會覺得我是想說的是和珅,哈哈,并不是,今日要分享的是這位叫黃鉞的軍機大臣所書的小楷作品《滕王閣記》,此作以紙本墨跡形式保存了下來,其大小在7.9*15.8厘米左右,此作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之中。
對于黃鉞此人,想必對他知之甚少,其實我也是,在網上看到他的這個帖之后才去探索他的信息資料的。黃鉞,他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生于安徽蕪湖,他字左田,號壹齋。
他年幼時父母就離他而去,他跟隨著奶奶成長,他自幼博覽群書,尤精書畫。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中二甲第六名進士,后被授予戶部主事一職。
這里就要講到我們所熟知的軍機大臣和珅了,和珅雖是大貪官,但他也是愛惜人才,但是年輕的黃鉞卻是為人剛正不阿,他原不愿攀附權臣和珅,于是憤然告假回鄉。在故鄉的十年里,他掌教皖南北書院,潛心鉆研書法,遍臨古人碑帖,書藝大成。
本想這樣退休到老,與書畫伴隨一生的他,沒曾想,在嘉慶即皇帝位之后第一個處置的人就是和珅。之后黃鉞被重新起用,直入南書房,沒有了絆腳石的他一路直上,從南書房提拔為禮部尚書,并教導皇子書法,成為了皇子們的老師。之后到了道光朝,他又被道光升任為當朝的軍機大臣。
他一生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他的一生是為封建統治階級 “矢勤矢慎” 的一生。他的書法成就也是厲害,不然怎么能當皇子們的老師呢。雖傳世書作不多,但僅此一帖就能看出他的書法是有如此的老道,此作是奉敕書寫的唐代韓愈所作的《新修滕王閣記》,全卷500余字以2厘米徑書寫,將其小楷放大數倍觀賞依照美倫美煥。
此文與王勃的《滕王閣序》不一樣哈。《滕王閣序》由初唐王勃作于 675 年,以駢文寫滕王閣秋景,借 “落霞與孤鶩齊飛” 等名句繪景抒情,嘆懷才不遇又顯豁達,為 “千古第一駢文”;中唐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作于 820 年,以古文記樓閣重修始末,借興廢論 “賢能治國”,質樸簡練,二者一文一史,共塑滕王閣的文化靈魂。
黃鉞以其深厚的書法功底,將這篇經典散文演繹得淋漓盡致。他的楷書筆法嚴謹、結構嚴整,既繼承了魏晉以來歷代名家筆法,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被時人視為圭臬。
在《滕王閣記》中,黃鉞的書法兼有 “歐楷” 之險和“顏楷” 之雄與其 “趙體” 之妍。起收筆溫潤含蓄,少圭角鋒芒,收筆微頓,筆畫骨肉勻凈,盡顯帖學的溫潤如玉。
提按變化細膩,節奏感隱于毫端,中鋒立骨,偶用側鋒取勢,鋒芒內斂而力感十足,較館閣體更見筆墨情致。結字端莊勻稱、疏朗寬綽,中宮收緊而四周舒展,較文徵明小楷的緊密更多一份清貴之氣。偶作欹側,靜中寓動,規整而不僵化,雅致而不媚俗,為后世提供了 “帖學小楷” 的規范樣本。
黃鉞的書法師法韓愈、蘇軾、黃庭堅三人,在書法上繼承了魏晉以來歷代名家筆法,尤其得王獻之、歐陽詢、趙孟頫、董其昌筆意。他的字,既有書卷氣,也有臺閣氣。
清代梁章鉅曾評價黃鉞的書法:“字字精妙,片紙只字,人爭寶之。” 近代書家李瑞清也曾言:“學小楷者,當從黃左田入,可免獷悍之病。” 說明當時人對黃鉞的小楷是極為推崇的,而于今天的我們也不凡可以多欣賞欣賞,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呢。此文文獻有限,如有講得不對的地方還請指正。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