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網上看到了一則關于趙孟頫楷書《赤壁賦》的字帖,此作被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之中,是碑帖拓本的形式,我們較為熟悉的是他用行楷書寫的《前后赤壁賦》,此作是以楷書的形式寫就,與他的日常風格有些差異。
趙孟頫雖行楷之書聞名于世,但他五體皆通,楷書更不在話下,例如他的名篇楷書之作《膽巴碑》,但不同的是,趙孟頫哪怕是寫楷書作品其中也不完全是楷,且他的楷書之中總會帶著那么一點的行意。
關于此作是否為真跡,我個人認為是偽作托名的可能性較大,首先是最后落款處讓人看了很是奇怪先是一個大大的楷書趙字,然后就是行書的小字子昴。
最后一個書字也是大大的楷書字樣,如果不加這兩個楷書的話,單一個子昴還是比較正常的。在趙的大多數書法落款之中他也只是落個小行書子昴,而這個子昴就是和其他書作上的一模一樣,應該是從那邊給扣下來的。
在書法領域,“托名” 這一種現象由來已久,書法托名指的是作品并不是所署書寫者本名,而是假借他人的名字所作且是模偽他人的筆跡,最常見的是模仿當代名人之作。
在宋朝米芾就曾托名諸多書帖來造假,怎奈他的書法水平之高,讓很多專家都給帶了過去,害慘了專家們的研習考究工作。
在古代傳承中因戰亂等誤認作者、書家故意以他人名署名等。其產生原因主要有:一是古代書法學習中,學習者模仿名家風格,達到較高境界后以名家名署名,無惡意;二是經濟利益驅動,明清時期作坊式機構偽造名家作品謀利;三是個人情感因素,書法家因崇拜偶像,創作時以偶像名義署名。
其中這第二點在清朝時期由為長見,當時的書壇盛行趙孟頫的書風,學習者眾多,這也讓商家有利可途,其中就有一件趙孟頫的楷書《四時讀書樂》,后考究是成親王托名的作品,而此作與這部作品也有諸多相似之處,不過此作在筆畫上更為的細膩,我認為更貼近于趙的真跡。
但此作是以刻石流傳的碑帖,與趙孟頫的傳統墨跡也是有所區別,此帖在網上也是較為少見,如果直接百度搜索可能都搜不到。大家都知道,趙孟頫書法成就巨大,書法風格獨特,楷書更是獨樹一幟他寫的楷書,不像一般人印象里橫平豎直、規規矩矩的老樣子。
仔細看他的字,每一筆都圓乎乎、柔嫩嫩的,就像春天里隨風搖擺的柳條,寫起來特別流暢自然,越看越有味道。但這 “軟乎乎” 的筆畫里,其實藏著不小的勁道,就像棉花裹著鐵塊,看著柔和,實則有力,這種 “外柔內剛” 的感覺特別迷人。
最絕的是,他寫楷書的時候還偷偷 “夾帶私貨”,把行書那種瀟灑連貫的筆法融入其中,讓原本容易呆板的楷書變得靈動起來,就像給嚴肅的老學究穿上了飄逸的衣裳,既有楷書的穩重,又有行書的活潑。
最后,無論此作是否為真或偽,看其字筆畫和結構都是一帖不錯的書帖,喜歡趙體的書友也可以選擇欣賞或臨習一下。書寫此帖的人也必定是一位書法高手,能將趙體展現得如些淋漓盡致。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