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增長新路徑
作者 | 勝馬財經 許可
編輯 | 歐陽文
在中國乳業“雙雄爭霸”的格局下,伊利、蒙牛兩大巨頭長期占據行業半壁江山,但區域乳企新乳業卻憑借差異化戰略成功突圍,成為近年來乳制品行業的一匹黑馬。
自成立以來,新乳業依托"鮮戰略",在巨頭的包圍圈中殺出一條血路,營收規模從幾十億元一路突破百億。過去一年,面對乳業集體遇冷,新乳業卻在二級市場走出了獨立行情,股價從7.6元/股一路突破20元/股。
然而,新乳業近期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一方面是大股東宣布減持,另一方面則是營收迎來多年來首降。在資本退潮與行業內卷的雙重擠壓下,新乳業不得不重新審視護城河的寬度。
當"新鮮"從差異化優勢變為行業標配,新乳業的優勢能否持續?其"三鮮鼎立"戰略能否在巨頭圍剿中守住陣地?這場關乎區域乳企生存的突圍戰,才剛剛開始。
大股東減持引發股價震動
近日,一紙減持公告的發布,為新乳業近一年來上升的股價平添了些許變數。
6月29日,新乳業發布公告稱,基于企業資金需求,公司控股股東Universal Dairy Limited(以下簡稱“UDL”)計劃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3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2582萬股,折合3%的公司股份。其中,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該公司股份不超過1%;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該公司股份不超過2%。
新乳業曾是新希望集團旗下乳業板塊公司,于2006年6月30日由新希望集團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出資設立,2011年新乳業從新希望六和分拆獨立,2019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當前,新希望創始人劉永好通過新希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新乳業14.94%的股權,其女劉暢通過UDL持有新乳業65.07%的股權,兩者合計持股比例達80.01%。自新乳業2019年上市以來,其控股股東UDL及其實際控制人劉暢、劉永好一直未進行過減持,因此,本次也是首次減持。
對于減持原因,新乳業表示:大股東基于自身資金需求進行了新乳業上市以來的首次減持安排,但是減持比例不大,不影響其控股股東的地位,資金流動性和安全性上也沒有問題;大股東一如既往地重視新乳業的發展,也長期看好新乳業的未來成長空間,不會因為本次減持影響新乳業在大股東產業版圖中的地位。
不過,對于此次減持,二級市場還是選擇用腳投票。在減持公告發布次日,新乳業早盤股價大幅低開,隨后一路震蕩,最終收報18.77元/股,下跌0.58%。7月1日,7月2日,新乳業分別下跌3.89%、2.38。由此可見,減持帶來的股價壓力仍在繼續傳導。
雖然新乳業解釋大股東減持是“基于自身資金需求”,但結合新乳業股價表現和經營情況看,本次減持時間可謂十分精準。
一方面,自新乳業去年8月股價觸底7.6元/股后,今年以來股價持續上漲,最高觸及21.14元/股。因此,控股股東選擇此時減持,自然可以實現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自從新乳業上市之后,業績一直保持著高增長趨勢,但在2024年,新乳業出現多年來營收的首次下滑,似乎也預示著曾經的高增長故事正面臨挑戰。
多年來營收首次下滑
2024年,國內牛奶產量4079萬噸,同比下降2.8%。尼爾森數據顯示,2024年乳制品行業需求增長放緩,液態奶整體銷量呈下降趨勢。在此背景下,雄踞西南的新乳業也迎來了多年來營收首次下滑。
2024年,新乳業實現營業總收入106.65億元,同比下降2.93%;歸母凈利潤5.38億元,同比增長24.80%;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6.25億元,同比增長僅0.42%。
在此之前,新乳業的業績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趨勢。2014年,新乳業營收僅為35.32億元,而到了2022年,新乳業當年實現營收100.10億元,正式邁入百億俱樂部;不過,近年來新乳業的業績增速正在逐漸放緩。財報顯示,2022年—2024年,新乳業營收分別為100.10億元、109.90、106.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59%、9.80%、-2.93%。
由高增長轉為慢增長,最終出現負增長,這背后暴露了新乳業一直以來面臨的核心問題:公司過度依賴液體乳業務,奶粉及其他業務無法為公司提供新的增長動能。
據了解,新乳業主營業務為乳制品及含乳飲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按產品分,液體乳是公司支柱產品,營收貢獻超過90%;而奶粉業務和其他業務占比不足10%。2024年,新乳業液體乳營收為98.36億元,同比增長僅0.83%;而在一年前,新乳業的液體乳業務實現收入97.6億元,同比增長11.2%。
可見,新乳業的業績高度依賴液體乳業務,沒有像伊利、蒙牛等巨頭一樣,通過多元化布局形成新的增長曲線。這種高度單一的業務結構直接導致新乳業陷入核心業務增長乏力、其他業務不穩定的局面。
而且,新乳業的快速增長一直建立在對于并購的依賴上。據了解,新乳業自2019年上市之后,就開啟了大并購時代,先后收購了現代牧業、寰美乳業、綜合牧業、新澳乳業和新澳牧業等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2021年初,新乳業宣布以2.31億元的價格收購重慶瀚虹60%股權,進而將現制酸奶品牌“一只酸奶牛”納入麾下。
作為區域品牌,新乳業通過系列并購,可以快速擴大市場占有率,并帶動業績快速增長。不過,這些舉措也為其帶來了“并購后遺癥”。上市之后,新乳業負債率一路走高,2020—2022年,新乳業負債率分別為66.65%、69.81%和71.91%;而在去年,新乳業資產負債率依然高達64.61%,和蒙牛、光明等頭部乳企相比,仍然偏高。
而且,新乳業的并購擴張策略也遭遇過踩雷。2021年,新乳業完成對重慶瀚虹收購之后,“一只酸奶牛”業績卻急轉直下、出現虧損。2023年底,新乳業宣布作價1.49億火速向關聯方草根知本集團有限公司轉讓了重慶瀚虹45%股權。而且,因為新乳業未能及時進行減值計提導致信披違規,被證監局警示。
新乳業業績增長趨緩的背后,既是液態乳核心業務增長觸頂的行業共性困境,更是其長期依賴并購擴張卻未能筑牢多元業務護城河的結果。此外,新乳業引以為傲的新鮮優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低溫奶混戰,“三鮮”戰略能否突圍
當前,隨著乳業市場進入調整期,中國乳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內卷。據馬上贏數據,占乳業市場規模最大的常溫白奶,市場份額占比同比下滑3%,達到43%;低溫酸奶結束多年的下滑,市場份額占比增長13%,達到19%;常溫酸奶市場份額占比下滑13%,占乳制品市場份額的10%;低溫鮮奶的市場份額雖然僅有5%,但卻成為為數不多增長的賽道。
尼爾森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低溫鮮奶滲透率從23%攀升至41%,一線城市家庭每周購買頻次超過2次。因此,近年來,相比于內卷的常溫奶和酸奶,還在增長的低溫奶賽道成為各大乳企的兵家必爭之地。
作為區域龍頭的新乳業,在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夾擊下,正是憑借“低溫奶”這一優勢,成功打下自己的地盤。據媒體報道,當前新乳業低溫奶已經貢獻了過半的營收,而且借助著這波低溫奶紅利,新乳業低溫鮮奶、低溫特色酸奶均實現快速增長,并替代了利潤相對微薄的常溫奶。
今年6月,新乳業披露了其“三鮮鼎立”戰略。新乳業董事長席剛稱:“15年前我們確定新鮮戰略,15年來我們從未搖擺過,我們的鮮戰略產品經歷了1.0時代的‘以鮮為主’、2.0時代的‘鮮酸雙強’,未來3.0時代將部署包含飲品在內的‘三鮮鼎立’的產品創新迭代,為新乳業持續發展增加更多的可能”。
由此可見,一直押注鮮奶戰略的新乳業,在本輪結構化調整中占據著明顯優勢。而在面對未來越發激烈的競爭,新乳業仍選擇將“鮮”作為自身的護城河。
不過,當前新鮮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全國乳企巨頭以及各地方乳企、甚至新型零售商跟進競逐的新戰場。
例如,蒙牛旗下高端低溫奶品牌“每日鮮語”在營銷端發力,獨家冠名“與輝同行”跨年樂享會、《2025中國網絡視聽盛典》《下班啦2024》等節目;近期,光明乳業宣布演員吳磊成為旗下高端鮮奶品牌“光明優倍”代言人,并發布以“鮮活營養”為核心的戰略升級計劃;新零售渠道例如盒馬、奧樂齊等推出自有鮮奶品牌,加入競賽。據企查查數據,2023年新注冊的低溫鮮奶企業超過7600家。
勝馬財經認為:當前,中國乳業正面臨從“規模擴張”向“價值競爭”轉型的關鍵期,以鮮奶為核心的新乳業,正置身于一場前所未有的行業競賽。這場角逐,不僅是對新乳業產品創新、供應鏈效率、品牌建設等能力的全面考驗,更決定著這家區域龍頭能否突破重圍,找到可持續增長的新路徑。
END
勝馬財經誠意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