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徐新星 實習生 孫靜媛
當醫學的理性邂逅藝術的感性,當生活的困境化作筆尖的星辰,一場關于“看見”與“治愈”的對話正在北京展開。7月4日,由中國罕見病聯盟、北京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學會、蔻德罕見病中心、海南罕萌醫學公益基金會、北京瑞洋博惠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默克中國醫藥健康等支持的兩萬分之一的偶遇——全國首個腱鞘巨細胞瘤(TGCT)公益科普畫展在京溫暖啟航。
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李林康、蔻德罕見病中心創始人黃如方、北京積水潭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診療研究中心主任牛曉輝教授、默克中國醫藥健康董事總經理張巍等出席活動,并圍繞如何推動TGCT的科普與診療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破繭:讓生命敘事穿透認知迷霧
“膝關節很疼,因為它我幾乎無法走路”“拖地對我來說,竟是一項極限運動”“因為關節患病腫脹,就連遛狗這樣的小事我都辦不到”“我的音樂夢想,因為手腕疼痛而黯淡”“我的跳舞生涯,被腳踝腫瘤按下了暫停鍵”……在展覽現場,百余幅畫作將全球每百萬人中43個沉默的數字,描繪成可以觸摸的生命溫度。
李林康在開幕式上揭示的數據令人警醒:我國每年新增TGCT病例約6萬例,這個已被列入國家衛健委《第二批罕見病目錄》的“關節隱形殺手、不死腫瘤”,正悄然侵蝕著越來越多患者的行動自由與生活尊嚴。
牛曉輝的醫學解讀,則進一步為公眾勾勒出了疾病的全貌?!癟GCT是一種非惡性的局部侵襲性腫瘤,多發于20-50歲的年輕人。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彼M一步表示,“TGCT對患者的影響遠不止于腫瘤本身的存在,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顒幽芰?,限制患者的工作和社交生活?!?/p>
“每一位患者的背后,都是一個需要被傾聽的故事?!秉S如方表示,“社會對腱鞘巨細胞瘤的認知仍舊存在巨大的空白,我們希望通過藝術的線條與筆觸勾勒出患者的困境和疼痛,幫助大家意識到這一罕見腫瘤,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
當創作者的筆觸與專業醫師的解讀同頻共振,當觀眾的駐足凝視與社交媒體的愛心接力形成共鳴,這場公益畫展已突破傳統科普框架,構建起“認知-共情-行動”的完整鏈條。
攻堅:直面罕見病的“隱匿戰場”
由于TGCT癥狀多為非特異性,極易與其他疾病如腱鞘囊腫、骨關節炎等混淆。資料顯示,大量患者由于發病初期的隱匿性以及缺乏疾病認知而延誤就診。此外,復發、難治更是腱鞘巨細胞瘤患者的“隱痛”。由于腱鞘巨細胞瘤生長在關節內部和周圍,隨著腫瘤體積的增大,可能會對臨近神經、血管和肌腱形成壓迫,引發受累區域的功能障礙?;颊摺澳[包”的部位可能會出現麻木、疼痛、腫脹、關節受限、出血性關節積液、軟骨退化和繼發性骨關節炎等癥狀。
牛曉輝指出:“目前TGCT的主要的治療手段還是手術。但有數據顯示,手術治療的總體復發率約為46.8%,中位復發時間約為12.9個月。尤其對于彌漫型腱鞘巨細胞瘤患者而言,更是面臨復發與并發癥的雙重挑戰?;颊邔τ诎踩褪?、精準高效的系統性治療存在巨大、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p>
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CSF-1(集落刺激因子-1)的異常過表達被認為是TGCT的關鍵致病驅動因素?;谶@一病理特征,新的研究不斷涌現,推動治療從傳統手術向“個體化”加速轉型,為破解這一臨床難題帶來新的希望。
啟航:合力將孤島連接成大陸
世界衛生組織將罕見病定義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0.065%到0.1%之間的疾病,由于發病率極低且確診難、治療難,罕見病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醫學難題。
針對這道世界性難題,近年來我國不斷增強罕見病防治與保障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從支持罕見病藥物研發、推動多學科診療、提升公眾認知等多個方面,完善罕見病防治與保障體系。目前,我國共有207種罕見病被收入由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聯合制定的《罕見病目錄》。
罕見病防治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調動各方力量形成社會合力。據李林康介紹,本次活動除了集結醫療領域的創新力量之外,還從畫作征集和活動形式設計上著力擴大社會參與面,致力于讓更多人士加入這場知識與愛心的接力。在圓桌論壇環節,他指出:“罕見病防治需要政府、醫療機構、企業、慈善組織以及社會各界攜手,共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的罕見病可持續發展生態體系。”
“罕見病的診療涵蓋了疾病認知、臨床診療、藥品供應、支付和患者管理等多個關鍵環節。”張巍指出,作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讓“罕見”被看見方面,罕見病科普任重道遠,而唯有社會各界形成合力,才能加速這一進程,“罕見病的科普與診療,需要各方力量攜手并肩作戰,才能將一座座孤立的島嶼連接成希望的大陸?!?/p>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