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陳虹池 本報記者 梁金池
在黑龍江省的版圖上,一條北緯四十七度“黃金奶源帶”貫穿而過,得益于優越的自然環境、良好的奶牛品種和完備的產業鏈條,這里的乳制品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
化驗室。
走進黑龍江瑞弘達牧業有限公司的辦公樓,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塊監控大屏,大屏上實時顯示著各棟牛舍和擠奶大廳的畫面。該公司場長助理袁廣昊介紹,這里的占地面積有1001畝,目前有7棟成母牛舍、4棟后備牛舍、1棟斷奶牛舍,奶牛存欄量達到15000頭,牧場常年為知名乳企供應原料。
炎炎夏日,奶牛們的宿舍條件怎么樣?會不會“中暑”?袁廣昊說,他們給奶牛安排了“避暑裝置”:每棟牛舍都配備了智能化的風扇和噴淋裝置,當牛舍內溫度達到18℃時,風扇就會自動打開,而當溫度上升到22℃后,噴淋也會自動打開,兩套裝置會相互配合為奶牛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
“我們的奶牛每天上3次班,上班的時間分別是7時、15時、23時,每頭牛每次的擠奶時間約8分鐘,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會給牛播放音樂,讓它們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工作。”黑龍江瑞弘達牧業有限公司生產場長楊征武介紹。
記者來到擠奶參觀廳的時候,奶牛們正在上今天的第一次“早班”。記者透過玻璃窗觀察到,數千頭奶牛正分流、分批走上兩個大型的擠奶轉盤,轉盤之上,每頭奶牛都有自己的“專屬工位”。除此之外,其間忙碌的工作人員屈指可數。
“這兩個擠奶轉盤名叫雙80位全自動擠奶機器人,每個轉盤可同時容納80頭奶擠奶。”楊征武說,傳統的擠奶轉盤需要前藥浴、驗奶、擦拭、上杯、巡杯、后藥浴等步驟,用工量較大,而擠奶機器人的每一個站位都有一套獨立的機器人操作系統,分別配備單獨的機器人手臂和3D攝像頭激光對點,可以將奶牛的乳頭結構進行拍照定位并且自動套杯,套杯后進行沖洗、驗奶,擠奶完成后進行后藥浴,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節省了用工量。
想要奶牛們產出更多更優質的生鮮乳,它們的“工作餐”可不能馬虎,該公司的中心化驗室內,化驗主管劉彬彬正和同事們一起為奶牛們的口糧把關。飼料是原奶生產的物質基礎,他們要對奶牛飼料來源、成分進行嚴格檢驗,在奶牛食用飼料前,必須確定飼料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和黃曲霉毒素B_1,粗飼料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和重點農藥殘留。
“除了把好原料進場關,還要把好產品出場關。生鮮乳被送去生產車間之前,我們會檢測蛋白、脂肪、乳糖、干物質、抗生素等指標,定期進行四十余類藥物殘留檢測,及時掌握用藥情況。”劉彬彬介紹,為避免牛奶腐敗變質,他們還會對每批次奶樣進行微生物檢測,控制菌落總數,防止超標,嚴格控制生產過程達到衛生要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