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浪潮撲面而來,與其和它死磕,不如去服務AI。”這是華通金融(Waton Financial Limited)董事長周凱,美國當地時間7日在紐約納斯達克敲響開市鐘后,對華通未來發展方向所作的規劃。
▲周凱和其團隊
今年4月,華通金融正式登陸納斯達克,這是他為團隊交出的答卷。昨日,他身穿墨綠色T恤,顯得干練清爽。談及當下感受,他說:“好像之前會想很多,但這個時刻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不過他笑著說:“讓我覺得驕傲的一點是,至少讓他們知道,沒有跟錯老大吧。”
然而,納斯達克上市只是個里程碑。華通的故事,從服務散戶、服務券商,到成為“為AI服務的券商”,一路走來,既是順勢而為,也是破局求解、然后重生。
▲周凱納斯達克敲響開市鐘
形勢所逼,一再轉型
回顧華通的發展過程,周凱表示:“它是一條連續的線段,而不是單個的點。”華通最初的構想是打造一家面向散戶的大型互聯網券商,但計劃尚未全面展開,監管政策便已悄然收緊。
他回憶道,當時公司已投入大量資源,若此時轉向,沉沒成本過高。“所以那時候我就在想,如何把沉沒成本以另一種方式輸出。”
于是,他選擇將既有的技術與數字化能力“打包”,轉型為“服務券商的券商”。他說:“當時也是希望,至少要把這些投入收回來吧。”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23年,當時他首次使用ChatGPT-3.5,“那真的把我驚呆了”,也意識到AI將顛覆整個金融行業。然而他也不敢輕舉妄動:“你可能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兩年、三年的項目,奧爾特曼(Sam Altman,OpenAI首席執行官)只要一場發表會就把你干掉了。”
正因如此,從2023年至2024年,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觀察與試驗,看著AI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不斷思考“從何處下手”。
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AI雖然飛速發展,但如果一味尋找“用AI來做什么”,風險高、難度也大。于是到了2025年,他最終確立了新的方向,與其尋找讓AI干什么,不如去“服務AI”。
AI若出錯,誰來買單?
然而,AI雖然在飛速發展,但在各行各業,AI也面臨相似的痛點,即AI無法為其決策負責。換言之,如果AI出錯,誰來買單?
周凱坦言,目前AI雖具備決策能力,但尚不具備責任主體地位。
他進一步指出,AI的發展與人類不同,并不一定是“連續性的思維”。他解釋,人類上一秒與下一秒基本上不會發生大的變化,但AI則不同,它是有可能在某個瞬間發生突變的。
“從實證數據來看,AI在目前階段是可以做到連續性的,但你永遠無法百分之百確定。”他介紹,尤其是交易領域,涉及的是真金白銀,“如果AI在某一時刻發生邏輯突變,你可能會失去一切。”
因此,周凱指出:在AI尚未具備完整責任實體,且其連續性尚不能被完全保障之前,必須建立一個“中間形態”,也就是“和人類共生的關系”。每一個AI背后,都需有一位人類實體作為其責任人,對AI的行為進行監督并承擔后果。
從風險出發,為AI服務
也正是在這樣的風險認知下,周凱提出了華通的解方。
他表示,華通的做法是建立一個開放的平臺,讓足夠多、足夠優秀的AI在其中被驗證,并透過連續化的方式記錄其表現。
他說:“我不會告訴你哪個AI明天能賺50%,但我更愿意在平臺上展示一千個AI,從第一天開始的操作記錄、邏輯框架與實際表現,全部以連續數據向用戶公開披露。”
至于這些AI是否可靠、是否能持續盈利、是否能打贏市場,則交由使用者自行判斷。
“AI要在社會中’活著‘,它需要資金、數據、算力和資源,就如同人類需要食物、住所與身份一樣,”周凱表示。“既然AI尚未具備法律主體地位,那就需要有一個平臺,來服務它完成各項金融行為。”
基于這一理念,華通希望構建一個屬于AI的生態系統。為實現這一愿景,周凱介紹了三個關鍵模塊,作為服務AI的基礎設施:
首先,是一款用于創建AI交易的工具平臺。使用者可根據自身的市場判斷、策略邏輯或公開數據,訓練并生成專屬的AI模型,執行特定的投資決策。
第二,是即將推出的交易平臺“Trading WTF”。在這個平臺上,使用者可為AI開立賬戶,讓其自主進行投資交易,同時也能查看其他用戶所創建的AI模型,進行學習與互動,甚至選擇投資他們。
第三,則是服務AI的模塊“交易時光機”。該工具可為AI重建過去的市場環境,讓AI在模擬情境中進行回測與強化學習,宛如一座“AI學校”,幫助AI提升交易能力。
“選對賽道,一直走下去”
在被問到AI取代人力可能帶來的社會陣痛時,周凱說:“人類文明是一條曲線,但它是向上的。”
他熱愛哲學,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尋找人生的意義”。在他看來,如果AI能將人類從重復勞作中解放出來,讓人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創造與陪伴彼此,那么這場變革,或許值得一搏。
“我們把生命的一半都交給了工作,但如果這些時間能用來幫助他人、推動文明,或單純地欣賞世界、親近自然,那么我們可能會迎來一個更璀璨、更美好的人文文明。”
在經歷過產業更迭、政策轉向與技術浪潮后,周凱給年輕創業者的建議反而格外簡單:“年輕是最大的資本。選對賽道,然后一直走下去。”
他強調,創業不是比拚幾個“聰明的時刻”,而是一場持續走在正確方向上的耐力戰。他說:“只要這件事是對的,你堅持得越久,成功的概率就會越高。”
“人與人之間的起點、資源、智力都有差異,但隨著時間拉長,這些差異就會變得微不足道。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堅持。”
對他而言,這不是一句雞湯,而是一條他親身走過的曲線。
星島日報海外版記者王冰巖紐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