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睿捷,通訊員 鄒亞琴 汪巍)
湖北孝感67歲的趙先生因食管癌多次接受手術,術后卻無法經口進食,僅能通過經腸道注射營養維持生命。近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胸外Ⅲ科專家團隊巧妙實施“結腸代替食管”手術,為他重建了一條“新食道”,助其恢復經口進食功能,并在多學科協助下成功闖過最兇險的出血關。
7月4日,經過圍術期的精細化管理,趙先生終于戰勝了重重險阻,恢復經口進食并康復出院。
2024年趙先生被確診為食管癌,并在當地接受了食管癌根治術。術后趙先生突然發生遲發性大出血,在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下,將老人從死亡線拉了回來。但因手術切除了大部分食管和全部胃組織,半年來,趙先生無法經口進食,只能依靠空腸造口管道來維持營養支持。
經多方咨詢,趙先生一家得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在治療復雜食管疾病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該院首創的“結腸代食管”手術,治療食道癌有“奇效”。抱著一絲希望,老人慕名來到該院胸外Ⅲ科康敢軍教授處求助。
康敢軍教授團隊在仔細了解其復雜病史后,召集了多學科進行術前討論,制定治療方案??紤]患者已經在第二次出血搶救手術時,切除了大部分食管和全部胃組織,僅留有少許頸部食管殘端,腹腔已無胃組織,因而連接上、下消化道通路的胸腔部分完全缺失,可以進行替代食管的僅剩下結腸。最終,多學科團隊討論后決定為其實施結腸代食管術。
據悉,結腸代食管術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自上世紀60年代在全國率先開展的精妙技術。該術式是利用患者自身的一段結腸,替代被切除的病變食管,重新搭建一條食物通道,以期達到更好的長期生活質量和根治效果。
根據趙先生的病情,他接受這一手術需要仔細分離因前兩次手術后導致的頸部、腹部臟器粘連,同時涉及結腸-食管、結腸-空腸、結腸-結腸多個吻合口,手術過程極其復雜、難度極高、風險極大,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高。
在麻醉科的保駕護航下,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胃腸外科專家團隊的通力協作下,胸外Ⅲ科康敢軍教授、黃杰教授、汪巍副教授手術團隊“抽絲剝繭”精準吻合,順利完成手術。術后,趙先生進入胸外監護室監護治療。
術后,針對老人高齡且經歷多次重大手術,凝血功能異常尚未完全糾正,營養狀況極差、感染風險極高等復雜情況,該院多學科團隊為趙先生定制了全面的圍術期管理方案。
在醫護團隊不舍晝夜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趙先生的身體狀況日漸好轉。凝血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營養狀況顯著改善,傷口愈合良好,開始逐步恢復經口進食,并最終戰勝了重重險阻,順利康復出院。
康敢軍教授介紹,結腸代食管手術由于其操作復雜、難度高、風險大,被稱為食管外科的“珠穆朗瑪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坪臀錆h市復雜食管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已開展千余例此類手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讓更多食管灼傷及食管癌患者重新找回“口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