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發布的聯合聲明里,美國主導的“毒丸計劃”公開曝光,四方聯盟各懷鬼胎的小九九,也隨之搬上了臺面。
美軍"華盛頓"號航母在四方聲明發表當日闖入中國南海,標志著這場圍繞稀土、海權和全球供應鏈的無聲角力已然拉開帷幕。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拋出的所謂"關鍵礦產供應鏈倡議"與東海南海的"雙紅線",更是近乎坦白的展現了其戰略企圖。這場被美媒視為"毒丸計劃"的棋局真的能撼動東方大國的戰略定力嗎?
一枚芯片、一架戰機、一輛新能源汽車都離不開稀土——這是現代工業的靈魂元素。如今全球88%的稀土精煉產能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而中國稀土資源量占全球33.8%的探明儲量,更讓這張戰略王牌分量十足。
美國發現貿易天平開始傾斜時,"關鍵礦產供應鏈倡議"應聲出爐,試圖在原材料獲取與精煉提純領域構建"去中國化"鏈條。現實遠非想象般簡單。美國能源部估算,重建完整稀土供應鏈需10年時間和3000億美元投入,而現有庫存僅能維持軍工生產18個月。即便啟動深海采礦計劃,從勘探到量產也需至少5年,且面臨國際法與環保爭議。
十多年來美國并非沒有警醒,但重建產業鏈需要逾越的何止是技術鴻溝?環保標準、成本控制和產業配套的難題如同無法繞開的屏障。業內專家普遍預測:美日印澳即使投入巨資,至少需要3到5年才有望接近中國現有的技術水平。
真正的"毒丸"藏于條款之中:美國正利用貿易優惠作誘餌,誘使參與國同步對華實施出口管制。這計謀已被中國識破并發出嚴正警告。但聯盟內部并未按照美國的劇本走——曾因2010年中國稀土出口管制而遭受切膚之痛的日本進退維谷。據透露,日本在談判中多次抵制美方的技術封鎖要求,其背后是汽車、電子等支柱產業對中國稀土難以替代的深度依賴。
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曾提出向美國提供稀土加工、回收利用等技術,試圖以技術換關稅豁免,卻因美國內部分歧而陷入僵局。這種"犧牲第三國利益保全自身"的策略,暴露了其外交投機主義本質,也凸顯了聯盟的脆弱性。
面對外部圍堵,中國未雨綢繆的戰略布局已然啟動。今年上半年,中國稀土集團高層大換血,更具國際視野的新團隊上任,預示著管控措施可能更加精準區分軍民用途。7月1日正式實施的修訂版《礦產資源法》,則確立了對稀土等戰略礦產的保護性開采原則。兩大舉措標志著中國稀土戰略正從單純資源輸出轉向國家安全維度,稀土資源的流通已被納入國家戰略安全的軌道。
美日印澳的四國聲明,還提出中國不許做兩件事:不準改變東海和南海現狀。美國在東海將釣魚島問題與所謂的"航行自由"強行捆綁,竟還通過援引所謂國際法原則為日本2012年的非法"購島"行為洗白。
而中國,正以"三線并進"的組合策略化解壓力:外交層面,《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穩步推進;執法前線,海警持續堅守——僅上半年在釣魚島海域巡航已累計長達90天,2025年初更派出10000噸級海警船在南海驅離非法船只,亮出76毫米艦炮和直升機威懾;經濟層面,則依托RCEP深化區域合作網絡,通過關稅減免和供應鏈整合,強化與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系。
而看似堅固的四國同盟內部,裂痕正悄然加深。在四方會談中,印度始終拒絕在聯合聲明中明確點名中國。其外長蘇杰生會后更是強調:"印太應該是一個包容性概念。"澳大利亞一邊應和南海議題,一邊通過貿易部長傳遞出"尋求穩定對華經貿關系"的信號。即便是最鷹派的日本,在真正的稀土現實面前也不得不保留余地。美國試圖在半導體領域聯合盟友對華施壓,卻遭遇日本企業的暗中抵制——東京電子等公司擔心過度限制會損害自身利益,而日本政府也未完全配合美方要求。
所以說,在現實面前,所謂四方聯盟各懷心事的脆弱本質,暴露無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