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一次變卦了,對中國束手無策的他,決定向日韓“借頭顱一用”,硬著頭皮推進自己的“關稅大計”。
關稅戰遇挫:特朗普被迫延長暫緩期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從一開始就沒少碰壁。今年4月他宣布對全球加征“對等關稅”,原本想通過90天的高壓談判讓各國乖乖就范,結果到了7月9日的原定截止日期,真正達成協議的國家寥寥無幾。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僅與英國、越南、柬埔寨等少數國家草簽了協議,但這些協議要么缺乏實質內容,要么是不平等交易。就連特朗普最看重的“90天90份協議”目標,也成了鏡花水月。
更讓特朗普頭疼的是中國的強硬反擊。4月關稅戰打響后,中國迅速采取反制措施,不僅對美農產品、汽車等關鍵領域加征關稅,還祭出稀土出口管制這張王牌,直接擊中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命門。經過多輪博弈,雙方在5月達成《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美國被迫廢除對中國91%商品的高額關稅,中方同步撤銷反制措施。這一仗讓特朗普顏面盡失,也讓全球看到美國關稅霸凌并非不可戰勝。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不得不再次變卦。7月7日,他簽署行政令將“對等關稅”暫緩期從7月9日延長至8月1日,試圖爭取更多時間與各國談判。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不過是緩兵之計——3個月的談判窗口期都沒能搞定,多延長20天又能有多大作為?美國的極限施壓策略正在失效,各國不會再為了避免沖突而妥協。
轉向日韓施壓:特朗普的“借頭顱”算盤
既然對中國束手無策,特朗普便把矛頭轉向了日韓。7月7日,他突然宣布從8月1日起對所有日本和韓國輸美產品征收25%的關稅,并威脅若日韓反制,將進一步提高稅率。表面上看,這是因為美日韓存在貿易逆差,但背后的真實意圖卻是“借頭顱一用”——通過敲打盟友轉移國內壓力,同時向國際社會展示自己“強硬”的一面。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很精:日韓作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長期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理論上更容易妥協。他在致日韓領導人的信中赤裸裸地寫道:“25%的關稅遠低于消除貿易逆差所需水平,但若貴國企業在美國建廠,我們將快速批準并免征關稅。” 這分明是在逼迫日韓企業“用腳投票”,把產業鏈轉移到美國。
然而,日韓并不買賬。日本首相石破茂明確表示“已為所有關稅情況做好準備,將堅定立場捍衛利益”,韓國總統李在明也直言談判“非常困難”,雙方在汽車關稅、農產品市場開放等核心問題上寸步不讓。日本甚至以“最大海外投資國”身份反將一軍,強調“重視投資而非關稅”,暗示若美國一意孤行,將影響日本對美產業鏈布局。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的施壓反而暴露了美國的虛弱。據彭博社數據,2024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已達1.21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而關稅戰不僅未能改善這一局面,反而推高了美國企業的進口成本,加劇了國內通脹。連美國財長貝森特都不得不承認:“關稅只是手段,最終目標是促進制造業回流,但目前效果有限。”
國際困局:盟友離心與全球反制
特朗普的關稅戰正在引發連鎖反應。歐盟已準備好對210億歐元美國產品加征50%關稅,并擬定了一份價值950億歐元的額外反制清單。印度也向WTO通報,計劃對美汽車及零部件實施報復性關稅,直言“談判不會在壓力下進行”。就連美國的“模范生”越南,其GDP增速也因20%關稅預計下降0.8至1.3個百分點,引發供應鏈相關國家的擔憂。
更嚴重的是,美國的盟友關系正在加速惡化。歐盟內部雖存在分歧,但德法等國已達成共識:“不能為了避免沖突而接受不平衡協議。” 日本和韓國則通過加強與中國、東盟的合作對沖風險,比如日本近期宣布擴大對中國半導體設備出口,韓國也在積極推進與東盟的自貿協定升級談判。
面對這一局面,特朗普政府陷入了兩難:繼續施壓可能導致更多國家聯合反制,而妥協又會損害其“美國優先”的政治形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缺乏對宏觀經濟學的基本認知,將貿易失衡歸咎于他國,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結語
特朗普的關稅戰本質上是一場“零和游戲”,其試圖通過犧牲他國利益來重振美國經濟的做法,不僅違背經濟規律,更破壞了多邊貿易秩序。從中國的強硬反擊到日韓的不屈服,從歐盟的反制到全球供應鏈的重構,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用行動證明:單邊霸凌行不通,合作共贏才是出路。而特朗普的“借頭顱”策略,最終只會讓美國在國際舞臺上更加孤立,成為眾矢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