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朱倩萱
走進通道侗族自治縣皇都侗文化村,一座青瓦木樓的建筑靜靜矗立在青山綠水間,這里是中國首座侗錦專題博物館——湖南侗錦博物館。7月4日,記者跟隨"探尋福地懷化邂逅非遺時光"全國網絡媒體主題采訪團,走進這座國家級非遺侗錦織造技藝的活態傳承基地,探尋精美侗錦守護的千年民族記憶。
皇都侗文化村 朱倩萱攝
推開博物館厚重的木門,500余件珍貴藏品躍入眼簾。素雅的黑白"素錦"沉淀著歲月靜好,斑斕的"彩錦"則綻放著民族生機,侗帕、侗帽、侗衣、侗帶……每件展品都訴說著侗族女性的匠心。現場完整展示的十數道織造工序更令人驚嘆:從軋棉、紡紗、染紗到絞經、排經、織錦,全程依靠匠人雙手完成。
博物館里展示的侗衣 朱倩萱攝
"你看這些直線構成的圖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粟田梅指著展柜中的人字紋、萬字紋侗錦說,"它們不是簡單的幾何圖形,是侗家人記錄生活的密碼。"她粗糙的手指輕撫織錦紋路,仿佛觸碰著祖先的智慧,"小時候跟著母親學織錦,一根線要反復調整幾十次,現在這手藝不能丟。"
侗錦的獨特魅力,正源于這份凝練千年的抽象表達。它用概括、夸張的幾何語言,將侗族樸素細膩的審美融入經緯。2008年,這項古老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次年,粟田梅正式成為其代表性傳承人。
在復原的古老織機前,粟田梅嫻熟地演示著織造動作:"機器織得再快,也替代不了手工的溫度。我們這代人要把接力棒傳下去。"
湖南侗錦博物館不僅是收藏、研究侗錦的文化寶庫,更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當游客在展品前駐足,當年輕織娘的手指重新觸碰紗線,侗錦的生命力就在這座青瓦木樓里持續跳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