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古村古韻,邂逅非遺時光。7月2日至5日,由多家央媒省媒和懷化當地媒體組成的三十余人采訪團,共同探尋福地懷化歷史文化,感悟非遺文化帶來的魅力。參觀皇都侗文化村,體驗侗錦織造技藝,前往龍溪古鎮,聆聽歷史的聲音。
△侗錦。
4日,采訪團一行來到了位于通道的皇都侗文化村,在這里,“藏著”一家中國首座侗錦博物館。侗錦織造技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侗錦以其獨特的編織工藝、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亮麗和諧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質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我國著名的織錦之一。
侗錦博物館內面積不大,但處處都能發現精美的侗錦制品,不僅有精美的服飾,還有小巧的口水巾,可以說,侗錦充斥在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場,采訪團還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粟田梅,她向我們介紹,傳統的侗錦有“素錦”和“彩錦”之分,用黑白棉線織成的稱為“素錦”,用黑白線和彩線交織成的稱為“彩錦”。編織一幅侗錦,要經過軋棉、紡紗、染紗、絞紗、絞經、排經、織錦等10多道工序,工藝復雜多變,而且都是手工操作。
△侗錦口水兜。
記者在現場看到,侗錦圖案的線條都呈直線,常見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萬字形等,圖案多為幾何圖形,有棱形、四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粟田梅透露,侗錦圖案不以自然寫真取勝,而是用概括、抽象和夸張等手法再現、繼承了侗族數千年古老工藝的傳統,保留了民族特有的高尚、優美、樸素與細膩的藝術風格,充分展示了侗族婦女聰明的才智和精湛的編織技巧。
△侗錦服飾。
粟田梅告訴記者,如今,侗錦還為當地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她開辦了侗錦合作社,并定期舉辦侗錦織造培訓班。在粟田梅的帶領下,織娘們積極改進侗錦紡織技藝和圖樣款式,如今生產的侗錦產品已從過去的背帶、頭巾、出嫁用的被面延伸到圍巾、披肩、抱枕、桌旗、四件套等,將純侗錦與棉、純侗錦與刺繡、純侗錦與皮革相融合,這樣不僅降低了成本,也打開了更廣闊的年輕人時尚市場。村里織侗錦的婦女越來越多,她們中光靠織錦的收入,最高的達3萬多元,而人均增收也達到了5000多元,整個文坡村侗錦產業總產值達到了400多萬元。
△古代“驗鈔機”
最后一天的行程,采訪團們來到了被稱為“黔首楚尾夜郎根”的新晃龍溪古鎮,這里地處舞水河畔,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沅水三大商埠之一。
早在清同治年間,人們就在龍溪匯入舞水處集結成市,形成盛極一時的“南方水上絲綢之路”重要驛站。當時,湘、黔、桂、粵等省的商賈云集于此,萬壽街油行、鹽行、酒行、旅店等應有盡有,十分熱鬧。走在古鎮的麻石路上,撫摸著古墻,一面藏在小巷中的“驗幣墻”,吸引了采訪團的駐足。“古代沒有驗鈔機,于是,小商販們收到銅幣后,會將其在墻上摩擦,蹭掉上面的銹跡,查看銅幣的成色。”湖南青藤園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睿霖向大家解釋道。古墻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不少凹痕,有的已達幾厘米深,足可見當時這里經濟往來的繁榮。
△龍溪古鎮曾是西南聯大西遷途經地。
作為湘黔邊界徽派建筑與侗族元素結合最好的古商貿建筑群,龍溪古鎮整體布局縝密,明清建筑工藝精湛,其特點為:“平檐、坡頂、封火墻,小窗、畫梁、內回廊,石板路、小天井、雙開門、外磚內木雙重墻”。和其他古鎮不同的是,這里的商業氣息并不濃厚,街邊的店鋪大多為當地村民經營,在這里,你可以慢下來,走走逛逛,感受建筑美學。此外,這里還是西南聯大西遷的途經地,林徽因、梁思成,聞一多及西南聯大師生等,都曾來自旅居,古鎮里,也留下了當時他們停留時的故事……
瀟湘晨報記者鄧舒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