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廣東2025年“百萬英才匯南粵”招聘會上,某985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小林的經歷頗具代表性:他手持編程語言等級證書,卻在面試中被問及“如何用算法優化社區團購配送路線”時語塞,最終轉行跨境電商運營。“課本里的代碼邏輯很清晰,可現實的商業問題總帶著煙火氣。”小林的感慨,道出了當代青年在就業十字路口的集體迷茫。
就業困局的本質,是時代轉型期的結構性矛盾爆發。一邊是高校畢業生數量連續十二年上漲,另一邊是房地產、教培等傳統就業大戶收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卻“一才難求”;一邊是“畢業即失業”的焦慮蔓延,另一邊是企業“千金難覓合適人”的無奈。這種供需兩端的撕裂,既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更是教育體系與產業變革不同步的必然結果。
迷霧深處:就業困境的三重鏡像
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時間差愈發刺眼。當元宇宙、量子計算等概念已進入產業應用階段,部分高校的課程表上,十年前的教材仍在循環使用。
能力結構與崗位要求的錯配持續加劇。智聯招聘數據顯示,83%的企業認為應屆生“理論與實踐脫節”,67%的崗位要求“跨領域協作能力”,但傳統教育模式仍側重單一知識傳授。
價值預期與現實土壤的碰撞更顯尖銳。“985畢業生當城管”的新聞仍會引發熱議,“體制內鐵飯碗”仍是多數家庭的首選,這種對職業價值的單一認知,讓許多青年困在“體面”的執念里。
破局之道:構建成長型就業生態
破解困局不能僅靠“就業季突擊”,而需建立長效機制,在青年成長全周期中埋下“適配基因”。
教育改革要植入產業基因。廣東“產教評”生態鏈的探索頗具啟示:華為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鴻蒙生態學院”,課程設置直接對接鴻蒙系統開發需求;格力與珠海高校聯合開設“智能制造班”,學生第三年即可參與空調生產線的智能改造項目。這種“教室連著車間、課本印著訂單”的模式,讓教育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與產業同頻共振。
能力培養要打破學科壁壘。浙江大學推行的“微專業”模式值得借鑒:機械專業學生可輔修“數字營銷”,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能選修“人工智能倫理”,這種跨學科培養催生了“懂機械+會直播”的工程機械銷售人才、“通古文+曉算法”的古籍數字化研究員等新型職業角色。當知識邊界被打破,青年的就業選擇自然會從“獨木橋”變成“立交橋”。
社會認知要重塑價值坐標系。德國技工能與教授平起平坐的職業生態,背后是“每一份勞動都值得尊重”的社會共識。近年來,我國“大國工匠”評選、技能人才落戶政策優化等舉措,正在消解“唯學歷論”的桎梏。當“無人機飛手”“養老規劃師”等新興職業能獲得與白領同等的社會認可,青年才能真正擺脫“職業鄙視鏈”的束縛,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土壤。
向光而行:在變革中尋找確定性
就業市場的迷霧中,從不缺乏破局者的身影。00后女孩小周從二本院校護理學專業畢業后,沒有擠三甲醫院的獨木橋,而是考取老年照護師資格證,成為社區“智慧養老”項目的負責人,將護理知識與智能設備操作結合,月收入遠超同屆同學。她的經歷證明:職業賽道的價值,不在于傳統意義上的“含金量”,而在于與時代需求的契合度。
從廣東“產教評”生態鏈到浙江“數字人才池”,從“新職業目錄”擴容到“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改革,一系列制度創新正在織就一張托舉青年成長的網絡。這張網的節點,一頭連著高校的課堂改革,一頭系著企業的實踐培養,中間貫穿著社會觀念的更新。當教育能敏銳捕捉產業變革的信號,當企業愿意成為人才成長的“孵化器”,當社會能為每一種職業鼓掌,青年的就業之路自會越走越寬。
青春的價值,從來不是在預設的軌道上狂奔,而是在時代的原野上拓荒。就業困局的破解,終究要回歸人的成長本質——讓教育提供闖蕩世界的底氣,讓社會給予試錯探索的包容,讓每個青年都能在時代變革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束光。這束光,既是個人的成長之光,更是民族的未來之光。(郭子健)
來源:南方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