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1335萬名考生開始填報志愿。
與此同時,1222萬名2025屆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即將進入就業市場。
從校園步入社會,專業選擇往往深刻地影響著未來的人生走向。
在眾多不確定性中,“養老專業就業率100%”的新聞屢上熱搜。
在國內,養老專業本科還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專業。
2020年9月,才有高校設立養老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
2024年,首批養老專業本科生畢業,開始找工作,就受到用人單位的熱烈“爭搶”。
面對某大學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33名畢業生,30余家養老機構拿出120余個崗位。
業內普遍認為,崗多人少的狀態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但養老專業卻呈現出一種吊詭的現象。
一邊是“中國將在2035年左右,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的預測,看上去行業前景大好;
而另一邊,則是“養老行業很少看到年輕人”“三分之二養老專業畢業生都不會干這個”的現實。
那么,養老專業值得學嗎?入行后,學生們會遇到哪些具體的困境?他們為何離開,留下來的人又在堅持什么?
我們采訪了幾位“過來人”,聽他們聊聊真實的養老專業與入行體驗,也給大家提供參考。
“這種給人端屎端尿的辛苦活,沒必要去學?!?/p>
這樣的話唔唔聽了4年。
她今年6月畢業,學的是“養老服務與管理”,這是目前國內比較常見的與養老有關的專業。
2021年,唔唔在填報志愿時偶然看到了養老專業。
雖然家人和朋友都擔憂“這個新專業能學什么”“學完出來要做什么”,但她感覺“蠻有就業前景的”,堅持要試試看。
唔唔所在專業的培養重點是社會學、護理學和管理學,具體課程也圍繞這些內容展開。
包括老年社會工作、老年人體結構功能、老年政策制定、老年康復與護理等等。
為了更好服務老人,還會補充安排插花、茶藝、書法這類手工課。
相比其他專業,“實操課程更多”。
在實習中,唔唔感覺在學校學的“老年康復與護理”和“老年心理維護”相對有用,能知道怎么照顧老人身體和心理;
手工課上的內容偶爾也能用到,但其他的理論知識遠不如親身體驗感受得深,“書上學的其實沒有太有用的”。
這同樣是很多養老專業畢業生遇到的問題。
谷雨數據提到,養老相關專業的課程表中,知識架構看似廣博,但都只學了“概論”。
所以當護理、康復、社工等崗位早已存在成熟對口的專業時,養老專業畢業生可能陷入“全而不?!钡木骄场?/p>
唔唔正在上課
正因如此,學生們往往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實習上。
盛睿畢業于重慶某專科學校,學的是“老年保健與管理”,在兩年內完成老年護理的相關課程后,她大三開始進入養老機構實習。
在她看來,想要提升個人專業度和競爭力,只有在實際業務中學習。
還未畢業,養老專業學生們已經能感覺到就業市場的火熱。
盛睿在填報志愿時料想,未來工作肯定不缺。
畢業后,她換過幾家養老院,中間還因心理原因休息過大半年,但每次重新開始上班,都能很快找到工作。
在我們通話時,唔唔正在學校準備畢業論文。
畢業后,她將進入一家南京的養老機構工作,她在那邊實習過一段時間。
此前,唔唔曾經入職過一家養老院,僅僅3小時后因為理念不合提出離職:
“目前工作不難找,所以我更希望能和想法一致的人一起做事?!?/blockquote>盡管如此,養老相關專業卻常常招不到人。
唔唔的班上八十余人,只有四個男生,大多是專業調劑,“大家沒有一定要做養老的想法”。
畢業后,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考公、考研。
盛睿班上六十余人,同樣女多男少,大部分在大二寧愿留級也要轉專業,“很多人會轉到護理婦女和嬰幼兒的專業”。
現在,盛睿的同學里還在做養老的不到五個人。
除非一開始就決定“死磕”養老,大多數年輕人即使不在讀書時放棄,也很難在實習階段堅持下來。
回憶自己剛開始實習的情景,盛睿直言:
“我是真的不想待在那里?!?/blockquote>盛睿實習的養老院有將近200多位老人,她負責的樓層有40位,且大多是半失能老人,護理員卻只有4名。
因為缺人,她剛去就承擔著繁瑣的工作內容和超額的工作量。
每天早上,她需要叫老人起床,給他們洗漱、梳頭、穿衣、更換紙尿褲。
老人身體情況不同,打餐時她要注意搭配,比如糖尿病的老人要少喝白粥,有些老人只能喝流質。
除此之外,每天還要給老人洗澡,根據老人的情況選擇淋浴、泡澡和擦浴,“通常4個護理員一天要洗20多位老人”。
只有在帶老人活動做操的時候,才稍微輕松一些。
唔唔則是在第一次刷馬桶時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她在家很少做家務,動作不熟練。
老人還在旁邊調侃:“你一看在家就不經常干活?!?/p>
唔唔只能說:“那阿姨我再好好學學?!?/p>
唔唔的養老院通常一個護理員照顧3-5位老人,節假日最多是7位。
如果是照顧活力老人,這樣的配置能給到護理員一定休息時間。
唔唔在照顧老人
馬達曾在日本的養老院工作了七年。
雖然護工人力短缺是全球老齡化都在面對的問題,但日本法律明確規定,養老院一個護理員只能照顧三位老人。
根據養老院情況不同,這三位老人可能是可以自理的,也可能完全失能。
但到晚上,老人大多休息了,需求減少,馬達也遇到過1個護理員要看護16位老人的情況。
雖然工作負荷大,但回報并不吸引人。
護理是養老基礎崗位中工資相對較高的,但在一線城市,轉正后工資也只有5000出頭。
“對于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單休為主的員工來說,扣完五險一金就只有四千多了盛睿轉正后工資只有3000多,甚至達不到扣稅標準。
好在她用兩年時間晉升為護理主管,稅后工資七千多。
在重慶,這樣的工資讓她生活得還不錯,“每年可以出去旅游個兩三次”。
但她也知道:“如果我用做養老的決心轉行做母嬰護理,工資肯定比現在高?!?/p>
最終在養老行業堅持下來的人,往往在最開始就明確有要干養老的心。
盛睿和馬達都提到,家中老人身體不好,學這個專業,一方面是看中了未來就業趨勢;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學到這方面的知識,以后能照顧家人。
馬達在日本讀完了養老專業的本碩,這是他初中畢業就開始的規劃。
他所在專業大概400多人,其中中國留學生只有6個,現在也都進入了養老相關行業。
平日放學和休假時間,馬達都在養老院實習,嘗試過幾乎所有崗位,從一線護工到和營養師一起制作菜單。
他直言:
“每天能把活干完就是幸福,更幸福的是下了夜班還能有1000多塊錢的補貼”。盛睿工作中最幸福的瞬間來自于“被需要”。
不僅是老人需要她,她也需要老人。
她照顧過一位老奶奶,曾經是中學英語老師。
奶奶得了阿爾茲海默癥,不認人。
每次盛睿照顧她,她就乖巧地坐在那里,說:“你對我真好啊?!?/strong>
奶奶會給盛睿編辮子,聊起自己過去讀書和工作的經歷,告訴盛睿:
“你好好學習,好好賺錢,只要心里頭富足、手上有錢,人就會活得更快樂一些。”
盛睿與老人在大堂組織活動
“我把TA當親人一樣看待”是從業者常提及的感受。
老人們年輕時經歷過不少風浪,晚年渴望與人交流,愛聽故事的唔唔感慨自己遇到的老人大多和藹可親。
每當自己生活中遇到問題,他們都會以親身經歷鼓勵她。
一次,她請了一周假,復工的時候,一位爺爺拉住她,把自己攢了一周的雞蛋都給了她。
同事告訴唔唔,爺爺以前攢雞蛋是留給孫女吃,現在都分享給唔唔了。
但作為一份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從業者也難免經歷被老人誤解的情況。
有老人跟兒子告狀,說唔唔給她的餐食少了,兒子當天剛好也在,知道具體情況,便勸母親:
“你別多想,人家不會這么對你?!?/blockquote>老人覺得兒子在指責自己無理取鬧,更生氣了。唔唔左右為難。
后來院長告訴她,老人其實不愿意住養老院,只是借這個由頭鬧著想走。
但唔唔仍然感到受傷,“因為我對那位老人很好很好。”
與老人一起工作和生活,對自身情緒的消耗是巨大的。
很多人第一次崩潰,出現在自己照顧的第一位老人離世。
在電話那頭,馬達對中日養老產業的情況十分熟悉,一直顯得理性而專業。
但當聊起自己照顧的第一位老人時,仍不免唏噓。
那是一位老奶奶,碰巧和馬達同一天進入養老院。
當時馬達剛去日本不久,總用蹩腳的日語和老奶奶聊天,奶奶不僅耐心地聽,還和馬達介紹自己的拿手菜。
馬達照顧了老奶奶4年,幾乎聽她聊完了自己的一生。
四年時間,馬達眼睜睜看著老人的阿爾茲海默癥從輕度到重度。
“可以說,我是一邊觀察奶奶的狀態,一邊推進學習的?!?/blockquote>第一年,奶奶只是偶爾忘記事情,經常要去上廁所;
第二年,奶奶開始找不到自己的房間,也不記得自己是否吃過飯;
第三年,她開始吞咽困難,出現幻視幻聽,也不認識自己的孩子;
最后,老奶奶以完全臥床、難以溝通的狀態離開。
馬達說,奶奶對自己說的第一句話和最后一句話幾乎一樣:
“你可以告訴我廁所在哪里嗎?我想去上廁所?!?/blockquote>他產生了自我懷疑:
以后這樣的生離死別還有很多,養老專業真的適合我嗎?
盛睿的遭遇則更顯慘烈:
她照顧的一位老人,趁護理員不在,在一個夜晚跳樓自殺了。
盛睿解釋,老人的身體沒有大問題,但一直大便困難,去看醫生也無濟于事,這讓他十分焦慮。
為此,他讓女兒每隔幾天就給他買來開塞露,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廁所里呆著。
跳樓前,他甚至還很平靜地跟盛睿聊天,謝謝她這么辛苦照顧自己。
“他不想這樣活?!?/strong>
盛睿感覺自己能體會老人的心情,“也許在外界看來,這不過是便秘而已,但對老人而言,他感受著自己的身體在慢慢衰弱,而子女還需要為此付出大量的時間和金錢?!?/p>
經歷過這件事后,團隊的很多人陸陸續續離職了,也包括盛睿。
在這種情況下,“我把TA當自己親人一樣照顧”成了多年后正中眉心的那顆子彈。
之前的關系越親密,告別時就越難過。
《長壽商會》劇照
馬達提到,日本養老專業有一節重要的實操課程是“不能共情”,他們認為過分共情會影響服務的質量。
但馬達很難說服自己:
“我知道自己努力做到最好了,但還是擔心是不是哪一口飯喂得不對,影響了他的身體。怎么都會有精神內耗的?!?/blockquote>盛?;撕芏鄷r間調整。
從那之后,她開始更加關注老人的心理狀態,同時也關注護理員們是否過得開心:
“一個不快樂的照護者,也無法讓老人感到快樂”。
雖然我們接觸到的大部分從業者都對養老工作充滿熱忱,但工資不高、工時又長的工作環境讓年輕人望而卻步。
護工更是成了一種考驗良心的工作。
“有時候真的太累了,員工也會想,那我是不是可以給老人少換一次紙尿褲?”美國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在《毫無意義的工作》中指出:
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一個人的工作越是明顯地對他人有益,他得到的酬勞就越低。
壓縮勞動力成本的背后,是目前許多養老機構也處在虧本經營的狀態。
《經濟觀察報》報道稱,從2019年至2024年,養老機構相關企業注冊量呈快速下降趨勢。
一般養老機構為了實現收支平衡,機構入住率需要達到60%。
但以北京為例,全市養老機構的平均入住率為45%。
入住率越低,虧損就越大。
多位養老機構負責人認為,“老人入住意愿不強”和“老人消費能力有限”是當前入住率低迷的最主要原因。
唔唔輾轉過許多養老院。
她觀察到,很多養老院收回成本就可能需要5-10年,而如果落到個人身上,“男生從事養老得到回報需要五年,女生可能需要七年”。
男護工與老人一起畫畫
外界的目光無疑是另一重阻礙。
“這跟服務員沒什么區別”“年輕人做養老,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從事養老專業的年輕人在相親市場上也通常處于劣勢,“有些人會很介意伴侶在養老院幫老人擦身體、端屎端尿的”。
除此之外,盛睿經常聽年長的同事說:
“你年輕又有文憑,為什么不去做育嬰師、兒童陪伴師,甚至月嫂這樣的工作呢?”同樣是照顧人,照顧媽媽和小孩的工資遠高于照顧老人。
這背后隱藏著一個殘酷的信息:
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和未來,但老人是不會再生產的群體,這導致家庭很難對他們付出更多金錢與時間。
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多年研究老年獨居與照護理論,她指出:
過去老人都由家人照顧,大多是女兒和媳婦,這種勞動經常被視為是無償的、順理成章的工作。
如果想要改變現狀,首先應當意識到,照護工作不能靠愛抵擋萬難,需要把照護視為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
這種責任不單單體現在觀念上的轉變,也應當有經濟上的支持。
日本養老專業畢業生的平均年薪在人民幣18萬元到20萬元之間,隨著等級和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一般不會超過25萬元。
通常,畢業生入行的工資會比其他工作更高,但在畢業五年后,可能會被其他行業超過,但也足夠生活。
目前日本全職護工都是雙休。
盛睿在工作中發現,其實仍然有很多年輕人愿意做養老,甚至是以很少的回報在做。
“如果想要吸引和留住年輕人,就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社會尊重和福利保障”。
比如盛睿的朋友在浙江某養老機構工作,憑借護理員的高級證書,機構幫她申請到了每年4萬元的補貼。
日本已經有完善的養老體系,但馬達覺得,這也導致他們的養老院略顯死板:
“照顧老人,更像是在完成一個任務,老人不見得快樂”。反觀中國養老行業還處在“群雄逐鹿”的階段,這不是一件壞事,“有許多新的養老品牌誕生,也有各種實驗性的方案出現”。
盛睿帶老人在公園里玩耍
對于行業內常說“養老行業風口在10年后”的預測,盛睿說:
“那當下就一定要開始做了,它才能成為風口。”
為保護隱私,文中提到的名字為化名。
除特殊標注外,文中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參考資料:
1、大衛·格雷伯《毫無意義的工作》
2、澎湃新聞《首批養老專業畢業生遭瘋搶!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3、谷雨數據《就業率100%的專業,年輕人為何都想轉行?》
4、商隱社《號稱30萬億市場潛力,這“朝陽產業”卻留不住年輕人》
5、經濟觀察報《養老院生意不好做,新注冊量五年下降七成》
6、北京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北京市養老機構行業發展報告》
作者 | 三金,來源:十點人物志(ID:sdrenwu)。
主播 | 曉念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